鸢尾苷的提取分离及其与透明质酸酶作用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9页 |
| ·引言 | 第7页 |
| ·射干的化学成分 | 第7-9页 |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7-8页 |
| ·三萜类化合物 | 第8-9页 |
| ·苯醌类化合物 | 第9页 |
| ·甾类化合物 | 第9页 |
| ·其他成分 | 第9页 |
| ·射干的药理活性 | 第9-11页 |
| ·抗炎作用 | 第9页 |
| ·抑菌作用 | 第9-10页 |
| ·抗病毒作用 | 第10页 |
| ·清除自由基作用 | 第10页 |
| ·抗氧化性作用 | 第10页 |
| ·雌激素样作用 | 第10页 |
| ·抗疟疾活性作用 | 第10页 |
| ·其他作用 | 第10-11页 |
| ·黄酮及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鉴定方法 | 第11-13页 |
| ·黄酮及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第11-12页 |
| ·异黄酮类化学物的常见纯化方法 | 第12-13页 |
| ·异黄酮类化合物测定方法 | 第13页 |
| ·天然化合物对透明质酸酶的抑制 | 第13-16页 |
| ·天然产物中透明质酸酶抑制剂研究近况 | 第14页 |
| ·透明质酸酶抑制剂的应用前景 | 第14-15页 |
| ·抑制率的测定方法和抗过敏活性的研究 | 第15页 |
| ·化合物与透明质酸酶之间作用的光谱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 ·立题依据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鸢尾苷的提取和纯化 | 第19-33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实验部分 | 第19-24页 |
| ·原料 | 第19页 |
|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 ·鸢尾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外标法) | 第20页 |
| ·鸢尾苷提取方法 | 第20-21页 |
| ·鸢尾苷提取工艺条件 | 第21-23页 |
| ·鸢尾苷的分离 | 第23页 |
| ·提取物鸢尾苷的表征 | 第23-2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4-32页 |
| ·鸢尾苷的含量测定 | 第24-26页 |
| ·提取方法比较 | 第26-27页 |
| ·提取工艺的确定研究 | 第27-29页 |
| ·鸢尾苷的分离 | 第29-30页 |
| ·提取物鸢尾苷的表征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鸢尾苷的性能研究 | 第33-41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 ·透明质酸酶抑制实验 | 第34页 |
| ·清除过氧化氢(H_2O_2)的实验 | 第34-35页 |
| ·清除羟自由基(OH·)的实验 | 第35页 |
| ·清除DPPH·的实验 | 第35-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38页 |
| ·透明质酸酶抑制实验 | 第36-37页 |
| ·鸢尾苷的清除过氧化氢(H_2O_2)能力 | 第37页 |
| ·鸢尾苷的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 | 第37-38页 |
| ·鸢尾苷的清除DPPH·能力 | 第38页 |
| ·鸢尾苷的抗氧化性与抑制透明质酸酶作用的对照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 第四章 鸢尾苷与透明质酸酶的光谱研究 | 第41-51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 ·实验方案 | 第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 ·荧光分析 | 第42-46页 |
| ·同步荧光分析 | 第46-47页 |
| ·透明质酸酶与鸢尾苷的圆二色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