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紫花苜蓿盐诱导基因的筛选与克隆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植物耐盐研究进展第12-18页
     ·盐胁迫对植物形态及生理的影响第12页
     ·盐诱导信号转导通路第12-15页
     ·转录调控第15-16页
     ·转录后调控第16页
     ·盐诱导终端基因第16-18页
   ·紫花苜蓿耐盐研究现状简介第18页
   ·LEA 蛋白研究进展第18-20页
   ·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简介第20-22页
     ·SSH 具体操作流程第20-21页
     ·SSH 技术的特点第21-22页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SMART CDNA 的合成及PCR 扩增第23-33页
   ·材料第24-25页
     ·实验材料第24页
     ·主要试剂第24页
     ·试剂盒第24页
     ·引物第24-25页
     ·主要仪器第25页
     ·溶液配置第25页
   ·方法第25-29页
     ·材料的获取第25-26页
     ·总RNA 提取第26页
     ·总RNA 的DNase I 处理第26-27页
     ·SMART cDNA 合成第27页
     ·最佳循环圈数的确定第27-28页
     ·胁迫组和对照组SMART PCR 扩增第28页
     ·PCR 产物纯化第28-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31页
     ·总RNA 提取第29-30页
     ·SMART 技术扩增cDNA 最佳循环圈数的确定第30页
     ·洗脱组分的凝胶电泳检测第30-31页
   ·讨论第31-33页
     ·RNA 提取第31页
     ·SMART 技术第31-33页
第三章 抑制消减杂交构建CDNA 文库第33-44页
   ·材料第33-34页
     ·主要化学试剂第33页
     ·试剂盒第33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33页
     ·菌株及克隆载体第33页
     ·溶液的配制第33-34页
   ·方法第34-40页
     ·Rsa I 酶切第34页
     ·酶切产物纯化第34-35页
     ·盐胁迫紫花苜蓿胁迫组dscDNA 两端接头的连接第35页
     ·分析接头连接效率第35-36页
     ·第一次杂交(First Hybridization)第36页
     ·第二次杂交(Second Hybridization)第36-37页
     ·第一次PCR 扩增第37页
     ·第二次PCR 扩增(巢式PCR)第37-38页
     ·消减效率检测第38页
     ·PCR 产物的纯化第38-39页
     ·消减文库生成第39-40页
   ·结果第40-42页
     ·接头连接效率检测第40-41页
     ·消减产物第二次PCR 结果第41页
     ·消减效率检测第41-42页
     ·消减文库中插入片段的PCR 鉴定第42页
   ·讨论第42-44页
     ·紫花苜蓿盐胁迫诱导相关基因消减cDNA 文库质量评价第42-43页
     ·消减cDNA 文库在分离植物抗逆相关基因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第43-44页
第四章 反向NORTHERN 斑点杂交分析第44-52页
   ·材料第44-45页
     ·主要试剂和材料第44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44-45页
     ·杂交所用溶液配制第45页
   ·方法第45-49页
     ·探针标记第45-46页
     ·杂交前准备第46-47页
     ·杂交及显色第47-48页
     ·差异表达克隆选取第48-49页
   ·结果第49-50页
     ·探针标记效率检测结果第49页
     ·反向Northern 斑点杂交筛选结果第49-50页
   ·讨论第50-52页
第五章 差异表达EST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2-68页
   ·方法第52页
     ·测序第52页
     ·载体和接头序列的识别与去除第52页
     ·重叠群(contig)的合并第52页
     ·EST 序列的递交第52页
     ·序列同源性比对及基因功能分类第52页
   ·结果第52-62页
     ·BLASTn 结果及EST 分类第52-57页
     ·BLASTx 结果及基因功能分类(Gene ontology)第57-62页
   ·讨论第62-68页
     ·代谢及渗透调节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第62-63页
     ·转录调控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第63-65页
     ·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第65页
     ·机体保护相关基因第65-66页
     ·其他第66页
     ·结论第66-68页
第六章 MSLEA3-1 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8-90页
   ·材料第69-70页
     ·植物材料和E.coli 菌株第69页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第69页
     ·引物第69-70页
   ·原理第70-71页
     ·3′-RACE 原理第70页
     ·5′-RACE 原理第70-71页
   ·方法第71-75页
     ·制备3′-RACE-Ready 和5′-RACE-Ready cDNA第71-72页
     ·3′-RACE 和5′-RACE第72页
     ·5′-RACE Nested PCR第72-73页
     ·PCR 产物的切胶回收第73页
     ·载体连接第73-74页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74页
     ·单克隆挑取、培养及PCR 检测第74-75页
   ·结果与分析第75-88页
     ·与大豆LEA 基因同源的EST 序列及引物设计第75页
     ·MsLEA3-1 基因3′端序列的克隆第75-77页
     ·MsLEA3-1 基因5′端序列的克隆第77-78页
     ·MsLEA3-1 基因的cDNA 全序列的获得及其结构分析第78-80页
     ·MsLEA3-1 蛋白序列分析第80-88页
   ·讨论与小结第88-90页
结论与展望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作者简介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分胁迫下氮素形态对水稻形态及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小麦重要农艺性状QTL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