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林业论文

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引言第8-15页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8页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已成共识第8页
     ·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第8页
     ·国有林场改革正在不断深化第8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8-9页
     ·研究目的第9页
     ·研究意义第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9-12页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9-10页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12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12-13页
   ·研究方法第13-14页
   ·论文的内容结构第14-15页
2 相关理论基础第15-22页
   ·人力资本理论第15页
     ·人力资本的概念第15页
     ·人力资本理论的历史沿革第15页
     ·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途径第15页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第15-16页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第15-16页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第16页
   ·劳动力转移理论第16-18页
     ·“推力—拉力”理论第16页
     ·刘易斯和费-拉尼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第16-17页
     ·托达罗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第17-18页
   ·委托代理理论第18-22页
     ·委托代理理论溯源及内涵第18-19页
     ·委托代理关系的天然缺陷第19-22页
3 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2-27页
   ·人力资源开发第22-24页
     ·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第22页
     ·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第22-23页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第23页
     ·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第23页
     ·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第23页
     ·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第23-24页
     ·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培训之间的关系第24页
   ·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第24-27页
     ·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第24页
     ·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第24页
     ·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第24-25页
     ·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第25页
     ·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及方法第25-27页
4 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现状第27-32页
   ·我国国有林场的现状第27-28页
   ·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的现状第28-32页
     ·国有林场人力资源数量巨大第28-29页
     ·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素质低第29-30页
     ·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的结构不合理第30-32页
5 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第32-43页
   ·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现存的问题第32-37页
     ·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第32页
     ·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单一第32-33页
     ·培训体系不健全第33页
     ·人力资源流失率高、吸引力差第33-35页
     ·女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处弱势地位第35-37页
     ·广大林农没有纳入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第37页
   ·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7-43页
     ·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不强第37-38页
     ·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第38页
     ·我国经济基础较弱且发展不平衡第38-39页
     ·林业行业“日暮西山”成弱势产业第39-40页
     ·国有林场人均收入低第40-41页
     ·与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制度不完善第41-43页
6 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第43-47页
   ·正确引导和牢固树立人力资源开发意识第43页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开发观第43页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宣传教育第43页
   ·夯实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第43-45页
     ·加强计划生育政策在国有林场地区的执行力度第43页
     ·完善国有林场区域的医疗卫生条件第43-44页
     ·提高国有林场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机率率和效率第44-45页
   ·落实国有林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第45页
   ·积极提高国有林场人群的收入第45-46页
     ·积极开辟国有林场利润新增点第45页
     ·加大财政对国有林场的支持力度第45页
     ·提高国有林场社会保障措施和医疗卫生条件第45-46页
   ·完善相关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第46-47页
     ·完善劳动力流动转移制度第46页
     ·理顺国有林场的管理制度第46页
     ·引导广大林农参与国有林场管理第46-47页
7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47-49页
   ·研究结论第47页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47-48页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个人简介第53-54页
导师简介第54-55页
成果目录清单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A股市场林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下一篇:湘潭市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