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1 油菜菌核病发生及防治 | 第11-14页 |
| ·油菜菌核病的危害 | 第11页 |
| ·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第11-13页 |
| ·油菜菌核病的病害循环 | 第13页 |
| ·油菜菌核病的综合治理 | 第13-14页 |
| 2 油菜菌核病菌致病性分化 | 第14-15页 |
| 3 油菜菌核病菌的致病过程及致病机理 | 第15-16页 |
| ·致病过程 | 第15页 |
| ·致病机理 | 第15-16页 |
| ·草酸的致病作用 | 第15页 |
| ·胞壁降解酶致病作用 | 第15-16页 |
| 4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测定的方法及原理 | 第16-18页 |
| ·纤维素酶活测定方法及原理 | 第16-17页 |
| ·果胶酶活测定方法及原理 | 第17-18页 |
| 引言 | 第18-1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9-25页 |
| 1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 ·供试菌株 | 第19页 |
| ·供试油菜品种 | 第19页 |
| ·培养基 | 第19-20页 |
| ·试验试剂 | 第20页 |
| ·实验器材 | 第20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0-25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20-21页 |
| ·供试油菜苗的培育 | 第20页 |
| ·供试接种菌株的准备 | 第20-21页 |
| ·接种 | 第21页 |
| ·病情调查和数据分析 | 第21页 |
| ·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 第21-23页 |
| ·纤维素酶实验试剂配制 | 第21-22页 |
| ·葡萄糖溶液标准曲线制作 | 第22页 |
| ·纤维素酶液的提取 | 第22-23页 |
| ·纤维素酶活测定 | 第23页 |
| ·果胶酶活的测定 | 第23-25页 |
| ·果胶酶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23页 |
| ·D-半乳糖醛酸标准曲线制作 | 第23-24页 |
| ·果胶酶酶液的提取 | 第24页 |
| ·果胶酶活性测定 | 第24-25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25-41页 |
| 1 不同地区的油菜菌核病菌株对油菜的致病力 | 第25-33页 |
| ·油菜菌核病接种后症状观察 | 第25页 |
| ·油菜菌核病菌对陕油 8 号油菜的致病性 | 第25-28页 |
| ·油菜菌核病菌对沪油 15 号油菜的致病性 | 第28-31页 |
| ·菌株对油菜的致病性与其地理来源的关系 | 第31-33页 |
| 2 油菜菌核病菌的纤维素酶酶活性 | 第33-35页 |
| ·葡萄糖溶液标准曲线 | 第33-34页 |
| ·供试菌株的纤维素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34-35页 |
| 3 油菜菌核病菌果胶酶活性 | 第35-38页 |
| ·D-半乳糖醛酸标准曲线制作 | 第35-36页 |
| ·供试菌株的果胶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36-38页 |
| 4 不同地区油菜菌核病致病性与细胞降解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41页 |
| ·纤维素酶活性与致病性相关性的分析 | 第38-39页 |
| ·果胶酶活性与致病性相关性的分析 | 第39-41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3-45页 |
| 1 不同地区的油菜菌核病致病性分化研究 | 第43页 |
| 2 油菜菌核病纤维素酶活性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43页 |
| 3 油菜菌核病果胶酶活性与致病力的关系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个人简介 | 第51-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