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综述 食微线虫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23页 |
| ·食微线虫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 第12-13页 |
| ·线虫群落的组成 | 第12页 |
| ·线虫的分布 | 第12-13页 |
| ·食微线虫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第13-15页 |
| ·食微线虫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活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3-14页 |
| ·食微线虫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机制 | 第14-15页 |
| ·食微线虫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 第15-17页 |
| ·微生物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 ·食微线虫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3页 |
| 第二章 单种食微线虫对热或铜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 第23-35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 ·土壤 | 第23页 |
| ·线虫 | 第23-24页 |
| ·实验设计 | 第24页 |
| ·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 ·线虫数量 | 第25-26页 |
| ·土壤基础呼吸 | 第26-28页 |
| ·不同食性线虫对大麦叶粉分解及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力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土壤真菌生物量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原位富化线虫对加热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47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 ·土壤 | 第35页 |
| ·物料 | 第35页 |
| ·实验设计 | 第35-36页 |
| ·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 ·线虫数量及其群落结构 | 第38页 |
|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 第38-40页 |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 第40-41页 |
| ·土壤矿质态氮 | 第41-42页 |
| ·大麦叶粉分解及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力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施加水稻秸秆及氮肥对加热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59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土壤 | 第47页 |
| ·物料 | 第47页 |
| ·实验设计 | 第47-48页 |
| ·测定方法 | 第48-49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 ·土壤基础呼吸 | 第49-50页 |
| ·土壤基质诱导呼吸 | 第50-51页 |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 第51-53页 |
| ·水稻秸秆分解速率及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 | 第53-55页 |
| ·讨论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全文结论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