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德国法中的"股东债权理论" | 第13-30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德国"股东债权理论"的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一、资本不足 | 第14-15页 |
二、"股东债权理论"的最初定义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股东债权理论"形成过程 | 第16-26页 |
一、帝国法院判决 | 第16页 |
二、德国联邦法院的判决和1980年的德国公司法改革 | 第16-22页 |
三、仓储用地案件 | 第22-26页 |
第四节 德国2008年的公司法律改革 | 第26-30页 |
一、改革动因 | 第26页 |
二、2008年德国公司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 第26-30页 |
第二章 美国法上的"衡平居次理论" | 第30-34页 |
第一节 "衡平居次原则"的产生 | 第30-31页 |
一、泰勒诉标准电气石油公司 | 第30页 |
二、柏林顿案和阿诺德诉菲利普斯案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衡平居次原则"的理论依据 | 第31-32页 |
第三节 "衡平居次原则"与揭开公司面纱理论 | 第32-34页 |
一、揭开公司面纱理论 | 第32页 |
二、"衡平居次理论"与"揭开公司面纱理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德美模式比较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模式 | 第34-40页 |
第一节 德美模式的比较 | 第34-38页 |
一、资本制度基础 | 第34页 |
二、规则的适用条件 | 第34-35页 |
三、规则的限制对象 | 第35-37页 |
四、法律效果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台湾地区模式的选择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股东债权居后理论对中国法的借鉴意义 | 第40-48页 |
第一节 我国的研究现状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股东债权居后受偿"与我国法律的相容性 | 第41-43页 |
一、我国具备相应的资本制度基础 | 第41-42页 |
二、与"债权人公平受偿原则"不冲突 | 第42页 |
三、修正"揭开公司面纱原则"与"实质合并原则"的不足 | 第42-43页 |
四、公司的社会责任 | 第43页 |
第三节 在我国"关联公司破产"中设立股东贷款专项的必要性 | 第43-48页 |
一、关联公司中控制公司权利与公司外部债权人权利的冲突 | 第44-45页 |
二、控股股东与公司外部债权人权利的冲突 | 第45-46页 |
三、对在我国《破产法》中加入"股东债权"的规定的建议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