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认定书刑事证据资格之否定与交通刑法重构
摘要 | 第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8页 |
第二章 “事故责任认定”的演变及法益评价 | 第8-13页 |
第一节“事故责任认定”的演变 | 第8-10页 |
第二节“事故责任认定”的法益评价 | 第10-13页 |
一、对交通安全法益和被害人生命、身体法益的评价 | 第11页 |
二、对确保民事请求权法益的评价 | 第11-12页 |
三、对利于国家追诉犯罪法益的评价 | 第12-13页 |
第三章 交通事故认定书不是适格的刑事证据 | 第13-22页 |
第一节 不符合“客观性”原则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不符合“关联性”原则 | 第15-18页 |
一、概念及区别 | 第15-16页 |
二、关联性的判断 | 第16-18页 |
第三节 不符合“可采性”原则 | 第18-22页 |
一、可采性的含义 | 第18-19页 |
二、可采性规则 | 第19页 |
三、交通事故认定书可采性考察 | 第19-22页 |
第四章 国外(地区)交通刑事立法比较 | 第22-31页 |
第一节 台湾、日本、德国交通刑事立法 | 第22-28页 |
一、台湾的交通刑事立法 | 第22-24页 |
二、日本的交通刑事立法 | 第24-27页 |
三、德国的交通刑事立法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英美的交通刑事立法 | 第28-31页 |
一、英美的交通刑法渊源 | 第28页 |
二、英美的交通刑事立法 | 第28-30页 |
三、英美的交通刑法特点 | 第30-31页 |
第五章 我国交通肇事立法的弊端及重构建议 | 第31-37页 |
第一节 我国交通肇事立法的弊端 | 第31-33页 |
第二节 重构建议 | 第33-37页 |
一、国外(地区)交通刑事立法经验 | 第33-34页 |
二、我国交通刑法的重构思路 | 第34-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