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电子化学品概述 | 第12-13页 |
·二苯甲酮系列产品概述 | 第13-20页 |
·二苯甲酮系列化合物 | 第13页 |
·二苯甲酮系列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3-16页 |
·芳酰氯法 | 第14页 |
·苯甲酸法 | 第14页 |
·三氯甲苯法 | 第14-15页 |
·四氯化碳法 | 第15页 |
·光气法 | 第15页 |
·一氧化碳法 | 第15-16页 |
·氧化法 | 第16页 |
·二苯甲酮系列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二苯甲酮系列化合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 | 第17-18页 |
·二苯甲酮系列化合物的应用 | 第18-20页 |
·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及创新 | 第20-22页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工艺流程图 | 第21-22页 |
第二章 2,3,4,4′-四羟基二苯甲酮粗品的合成与表征 | 第22-28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试验试剂与原料 | 第22-23页 |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2,3,4,4'-四羟基二苯甲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3,4,4'-四羟基二苯甲酮的合成 | 第23页 |
·2,3,4,4'-四羟基二苯甲酮的表征 | 第23-27页 |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23-24页 |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24-26页 |
·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 第26-27页 |
·氢谱 | 第26页 |
·碳谱 | 第26-27页 |
·质谱数据分析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正交试验优化合成条件 | 第28-32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8页 |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优化制备工艺条件 | 第30-31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2,2,3,4′-四羟基二苯甲酮粗品的脱色 | 第32-41页 |
·有机物呈色机理探讨 | 第32页 |
·脱色剂的选择 | 第32-37页 |
·活性炭的选择 | 第33-34页 |
·活性炭孔结构与其吸附性能的关系 | 第33-34页 |
·应用途径对活性炭孔结构的要求 | 第34页 |
·脱色用树脂的选择 | 第34-37页 |
·树脂的预处理 | 第35页 |
·实验过程 | 第35-36页 |
·吸附等温线的绘制 | 第36-37页 |
·活性炭和D301 树脂对粗品脱色效果研究 | 第37-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活性炭与树脂的预处理 | 第37页 |
·2,3,4,4′-四羟基二苯甲酮粗品的脱色 | 第37页 |
·脱色率的测定 | 第37页 |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39页 |
·活性炭与 D301 树脂比例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活性炭与树脂混合物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8页 |
·脱色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脱色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39页 |
·结论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五章 色谱柱与微滤膜法除去金属离子 | 第41-61页 |
·4HBP 溶液中的金属离子 | 第41-42页 |
·4HBP 与金属离子的作用方式 | 第41页 |
·金属离子在4HBP 溶液的存在状 | 第41-42页 |
·活性炭的表面改性 | 第42-45页 |
·活性炭吸附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机理 | 第42-43页 |
·活性炭表面的活性中心 | 第43-44页 |
·含氧官能团 | 第43页 |
·含氮官能团 | 第43-44页 |
·活性炭表面分析方法 | 第44页 |
·Boehm 滴定法 | 第44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色谱法(FTIR) | 第44页 |
·活性炭的表面改性 | 第44-45页 |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44-45页 |
·活性炭的氧化处理 | 第45页 |
·活性炭表面新的酸性活性中心的生成 | 第45页 |
·改性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表征 | 第45-48页 |
·氧化活性碳表面活性官能团的测定 | 第45-46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48页 |
·色谱柱吸附试验 | 第48-50页 |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48页 |
·金属离子含量的检测方法 | 第48-49页 |
·检测指标的选择 | 第48页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金属离子含量 | 第48-49页 |
·吸附柱的制备 | 第49页 |
·实验过程与结果 | 第49-50页 |
·膜分离法除去不溶性细微颗粒 | 第50-58页 |
·膜分离过程的基本特征 | 第50-51页 |
·滤膜及膜组件的选择 | 第51-54页 |
·膜类型的选择 | 第51-52页 |
·膜材质的选择 | 第52-53页 |
·膜组件的选择 | 第53-54页 |
·错流过滤理论 | 第54页 |
·实验部分 | 第54-5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57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57-58页 |
·色谱柱与微滤膜组合实验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