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霉发酵法提取壳聚糖的工艺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甲壳素与壳聚糖 | 第10-14页 |
| ·甲壳素及壳聚糖的命名 | 第10页 |
| ·甲壳素及壳聚糖的来源与开发 | 第10-11页 |
| ·甲壳素与壳聚糖的结构及性质 | 第11-12页 |
| ·壳聚糖的红外光谱性质 | 第12-13页 |
| ·真菌中甲壳素/壳聚糖的生物合成 | 第13-14页 |
| ·壳聚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壳聚糖的制备 | 第15-18页 |
| ·甲壳素和壳聚糖制备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制备方法 | 第15-18页 |
| ·甲壳素/壳聚糖的功能性改造 | 第18-19页 |
| ·交联反应 | 第18页 |
| ·接枝反应 | 第18页 |
| ·酯化反应 | 第18页 |
| ·N-衍生化反应 | 第18-19页 |
| ·醚化反应 | 第19页 |
|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 第19-21页 |
| ·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 | 第19页 |
| ·工业絮凝剂的应用 | 第19-20页 |
| ·农业中的应用 | 第20页 |
| ·功能材料 | 第20-21页 |
|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红曲霉的复合诱变 | 第23-34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材料 | 第23-25页 |
| ·菌种 | 第23页 |
| ·试剂 | 第23页 |
| ·设备 | 第23-24页 |
| ·培养基 | 第24页 |
| ·培养方法及菌丝体的制备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5-29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9-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3页 |
| ·~(60)Co-γ射线诱变剂量 | 第30页 |
| ·~(60)Co-γ射线诱变筛选 | 第30-31页 |
| ·紫外诱变时间 | 第31-32页 |
| ·紫外诱变筛选 | 第32-33页 |
| ·复合诱变结果对照 | 第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HZ-53菌株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4-45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 ·菌种 | 第34页 |
| ·试剂 | 第34-35页 |
| ·培养基 | 第35页 |
| ·仪器设备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溶液配置方法 | 第35页 |
| ·培养方法 | 第35-36页 |
| ·玉米芯酶解液的制备 | 第36页 |
| ·壳聚糖提取 | 第36页 |
| ·测量方法 | 第36页 |
| ·菌体鲜重的测定 | 第36页 |
| ·菌体干重的测定即生物量的测定 | 第36页 |
| ·壳聚糖得率 | 第36页 |
| ·培养基的优化 | 第36-44页 |
| ·碳源的选择 | 第36-37页 |
| ·氮源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无机盐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生物素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不同Mg~(2+)浓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41页 |
| ·接种量的确定 | 第41-42页 |
| ·温度的确定 | 第42-43页 |
| ·初始pH值的最佳确定 | 第43页 |
| ·摇床转速的选择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壳聚糖生产及其脱乙酰化工艺的研究 | 第45-56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分析方法 | 第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 ·脱色工艺的研究 | 第46-47页 |
| ·不同酸、碱次序处理菌丝体破壁脱蛋白的效果比较 | 第47-48页 |
| ·酸浓度的影响 | 第48页 |
| ·碱浓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抽提 | 第49页 |
| ·正交试验确定脱乙酰工艺条件 | 第49-51页 |
| ·碱法脱乙酰制备壳聚糖的单因素试验 | 第51页 |
| ·不同碱处理方式制备壳聚糖 | 第51-52页 |
| ·微波法制备壳聚糖 | 第52-55页 |
| ·微波处理时间的影响 | 第52-53页 |
| ·颗粒大小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固液比对脱乙酰度的影响 | 第54页 |
| ·微波功率对脱乙酰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废渣中提取壳聚糖及生产中废液的处理 | 第56-61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56页 |
| ·测定方法 | 第56-57页 |
| ·有关试剂的配制 | 第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59页 |
| ·红曲米生产壳聚糖 | 第57-58页 |
| ·用提取红曲红后深层发酵红曲霉菌体制备壳聚糖 | 第58-59页 |
| ·废液的处理 | 第59-60页 |
| ·稀碱脱蛋白阶段 | 第59-60页 |
| ·浓碱脱乙酰基阶段 | 第60页 |
| ·各阶段出水水质分析 | 第60页 |
| ·脱蛋白废水水质 | 第60页 |
| ·脱乙酰废液水质 | 第60页 |
| ·Fenton试剂氧化处理后水质 | 第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壳聚糖可行性分析 | 第61-65页 |
| ·引言 | 第61页 |
| ·分析依据 | 第61-63页 |
| ·微生物法生产壳聚糖的工艺流程 | 第61页 |
| ·真菌壳聚糖的特性与生物功能 | 第61-62页 |
| ·壳聚糖生产附加产品 | 第62-6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4页 |
| ·不同方法提取壳聚糖产量对比 | 第63-64页 |
| ·污染处理成本节约的资源化处理工艺利润分析 | 第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 ·总结 | 第65-66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66页 |
| ·展望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论文发表清单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