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土壤退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岩溶区生态环境退化及生态重建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恢复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土壤指纹电荷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3页 |
| ·研究区概况与样点分布 | 第23-27页 |
| ·重庆南川 | 第24-27页 |
| ·重庆北碚鸡公山 | 第27页 |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8-29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9页 |
| ·研究特色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数据收集 | 第31-43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31-36页 |
| ·常规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31页 |
| ·研究区土壤样品采集 | 第31-36页 |
| ·试验 | 第36-43页 |
|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 第36页 |
| ·土壤指纹电荷测定方法 | 第36-43页 |
| 第三章 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土壤有机质分组与土壤指纹电荷特征分析 | 第43-57页 |
| ·石漠化等级划分 | 第44-47页 |
| ·石漠化概念演化 | 第44-45页 |
| ·石漠化表现及过程 | 第45-46页 |
| ·石漠化的发生原因 | 第46-47页 |
| ·研究区石漠化划分 | 第47-48页 |
| ·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土壤指纹电荷表征的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 第48-52页 |
| ·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土壤指纹电荷特征 | 第48-52页 |
| ·土壤指纹电荷特征与土壤有机质各组分的关系 | 第52-55页 |
| ·土壤与土壤有机质及其作用 | 第52-53页 |
| ·土壤有机质组分 | 第53页 |
| ·土壤有机质组分与土壤指纹电荷特征关系 | 第53-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不同生态恢复与利用模式下的土壤退化研究 | 第57-67页 |
| ·生态恢复与重建 | 第57-58页 |
| ·定义 | 第57页 |
| ·方式 | 第57-58页 |
| ·岩溶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 第58-59页 |
| ·研究区土壤分析 | 第59-66页 |
| ·基本理化性质 | 第59-60页 |
| ·因子分析确定土壤退化方式 | 第60-65页 |
| ·基于指纹电荷的土壤退化程度 | 第65页 |
| ·层次分析法分析三研究区土壤质量与土壤退化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人为生态恢复与重建对土壤养分保持能力和土壤退化程度分析 | 第67-87页 |
| ·土壤退化与土壤养分保持能力评价典型性指标说明 | 第67-74页 |
| ·土壤磁化率 | 第67-72页 |
| ·土壤胶体比表面积 | 第72-74页 |
| ·研究区生态恢复一年前后土壤养分保持能力与土壤退化分析 | 第74-82页 |
| ·指标选取与分析 | 第74-77页 |
| ·一年后土壤养分保持能力变化分析 | 第77-80页 |
| ·指纹电荷特征值的验证 | 第80-82页 |
| ·小结 | 第82-83页 |
| ·防止岩溶区土壤退化和土壤养分保持能力下降的措施 | 第83-87页 |
| ·加强对岩溶生态脆弱区的环境管理 | 第83-84页 |
| ·推广各种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 | 第84页 |
| ·优化岩溶区农业生态系统与复合农林模式构建技术 | 第84-85页 |
| ·加强岩溶干旱区综合治理与高效节水技术 | 第85页 |
|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提高生态休养时间 | 第85页 |
| ·培育替代产业,减少农业人口,降低生态负荷 | 第85页 |
| ·规范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减少生态干扰 | 第85-87页 |
| 第六章 岩溶生态恢复区退耕樟树林坡地土壤的双重流失 | 第87-99页 |
| ·岩溶区土壤流失 | 第87-89页 |
| ·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 第87-88页 |
| ·岩溶区坡地土壤流失的双重性 | 第88-89页 |
| ·岩溶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 | 第89页 |
| ·土壤样品采集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89-90页 |
| ·数据分析 | 第90-99页 |
| ·坡地土壤基本营养元素 | 第90-91页 |
| ·坡地土壤其它营养元素 | 第91-96页 |
| ·坡地各坡位土壤地表流失与地下漏失的趋势分析 | 第96-99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99-103页 |
| ·主要成果 | 第99-101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01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1-103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3-115页 |
| 表附录 | 第115-125页 |
| 图附录 | 第125-129页 |
| 致谢 | 第129-131页 |
| 附录 | 第131-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