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巷道围岩破裂演化过程及其控制机理研究与应用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1 绪论 | 第19-3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深部巷道开挖与稳定研究现状 | 第20-31页 |
·深部的界定及工程特点 | 第20-23页 |
·深部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 第23-28页 |
·深部巷道围岩稳定与控制机理研究 | 第28-31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1-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2 三维模拟试验台研制及试验设计 | 第33-54页 |
·大尺度三维模型试验台的研制 | 第33-38页 |
·试验台研制目的 | 第33-34页 |
·试验台设计的有限元分析 | 第34-36页 |
·试验系统组成 | 第36-38页 |
·单元应变计的设计及测试方法 | 第38-41页 |
·相似准则导出 | 第41-43页 |
·模型模化设计 | 第43-48页 |
·试验原型条件 | 第43-45页 |
·试验满足的相似准则关系 | 第45-48页 |
·相似模型的制作 | 第48-49页 |
·参数量测 | 第49-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3 深部巷道围岩破裂演化规律及机理的试验研究 | 第54-95页 |
·试验规划及研究内容 | 第54-56页 |
·试验方案 | 第54-55页 |
·试验研究内容 | 第55-56页 |
·巷道围岩应力演化规律 | 第56-75页 |
·巷道模型分级加载特性 | 第56-59页 |
·巷道开挖引起的应力演化分析 | 第59-75页 |
·巷道围岩内部变形规律 | 第75-83页 |
·围岩开挖过程的内部变形规律 | 第76-77页 |
·支护作用下的变形规律 | 第77-83页 |
·巷道围岩破坏特征与机制 | 第83-91页 |
·围岩失稳机制及破坏形式 | 第83页 |
·模型试验结果 | 第83-87页 |
·围岩破坏机制分析 | 第87-91页 |
·支护作用机理及承载结构特性分析 | 第91-93页 |
·支护作用机理分析 | 第91-92页 |
·围岩承载结构分析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4 深部巷道围岩破裂演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95-117页 |
·数值模拟内容及计算模型 | 第95-97页 |
·数值模拟软件选择 | 第95页 |
·数值计算原型条件 | 第95-96页 |
·数值模拟内容 | 第96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96-97页 |
·应变软化模型概述 | 第97-99页 |
·采用应变软化模型的围岩应力演化规律 | 第99-108页 |
·帮部路径应力演化规律 | 第99-102页 |
·左上(拱肩)路径应力演化规律 | 第102-104页 |
·顶板路径围岩应力演化规律 | 第104-107页 |
·数值模拟结论 | 第107-108页 |
·不同残余强度对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 | 第108-112页 |
·围岩弱化方法 | 第108-109页 |
·不同弱化模型的位移及破坏范围分析 | 第109-110页 |
·不同弱化模型的应力分析 | 第110-112页 |
·后期强化模型分析 | 第112-115页 |
·后期强化材料参数 | 第112-113页 |
·不同支护强度的位移分析 | 第113-114页 |
·不同支护强度的应力分析 | 第114-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5 深部巷道围岩过程控制机理及技术 | 第117-139页 |
·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化探讨 | 第117-131页 |
·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化现象 | 第117-118页 |
·分区破裂产生的机制及条件 | 第118-131页 |
·深部巷道围岩过程控制机理与技术 | 第131-138页 |
·过程控制原理及观点 | 第131-132页 |
·围岩承载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132-136页 |
·过程控制原则及技术 | 第136-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6 原位实测及工程应用 | 第139-149页 |
·工程概况 | 第139页 |
·原位实测分析 | 第139-145页 |
·围岩内部实测应力分析 | 第140-141页 |
·围岩内部位移实测分析 | 第141-142页 |
·测力锚杆受力分析 | 第142-145页 |
·巷道支护方案设计 | 第145-147页 |
·设计依据 | 第145页 |
·支护对策 | 第145页 |
·支护方案 | 第145-147页 |
·支护效果 | 第147-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1页 |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9-150页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8页 |
作者简历 | 第158-16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