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7页 |
1 绪论 | 第17-27页 |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 第17-21页 |
·实践背景 | 第17-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1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 第21-24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规模住区开放空间的定义 | 第22-24页 |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7页 |
·基本思路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2 规模住区开放空间相关研究 | 第27-46页 |
·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27-33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27-32页 |
·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32-33页 |
·国内外规模住区开放空间的研究 | 第33-41页 |
·欧美规模住区开放空间的发展与演变 | 第33-39页 |
·亚洲发达国家新镇开放空间发展 | 第39-41页 |
·我国发达地区规模住区开放空间发展历程 | 第41-45页 |
·启蒙期 | 第41-42页 |
·发展期 | 第42-43页 |
·走向成熟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规模住区开放空间分类、层次构成与特征 | 第46-59页 |
·规模住区开放空间分类与构成 | 第46-49页 |
·开放空间要素构成 | 第46页 |
·规模住区开放空间功能构成 | 第46-47页 |
·规模住区开放空间层次划分 | 第47-49页 |
·规模住区开放空间特征 | 第49-56页 |
·地域分布与空间资源特征 | 第49页 |
·居住主体多层次特征 | 第49-50页 |
·空间尺度多样性特征 | 第50-51页 |
·空间功能复合性特征 | 第51-54页 |
·空间生长动态性特征 | 第54-56页 |
·规模住区开放空间发展趋势 | 第56-57页 |
·开放空间结构——从分块发展到注重整体 | 第56页 |
·开放空间功能——从单一向多元复合转化 | 第56-57页 |
·空间开放程度——从封闭走向与城市融合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重庆直辖十年规模住区开放空间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59-97页 |
·重庆直辖十年建设背景 | 第59-66页 |
·城市空间结构拓展迅猛 | 第59-62页 |
·消费与需求结构的转变 | 第62-63页 |
·住区建设量和质的提升 | 第63-64页 |
·自然地域要素的特殊性 | 第64-66页 |
·重庆直辖十年规模住区发展历程演变 | 第66-70页 |
·房地产业转型期——规模住区的出现(1997—2002 年) | 第66页 |
·规模住区的迅速发展期——注重量的规模(2002-2005 年) | 第66-67页 |
·房地产业平稳发展与反思期(2005-至今)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重庆规模住区开放空间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70-87页 |
·重庆规模住区开放空间发展历程 | 第70-76页 |
·重庆规模住区开放空间发展现状 | 第76-83页 |
·重庆规模住区开放空间现状总结评价 | 第83-87页 |
·重庆规模住区开放空间面临的问题 | 第87-96页 |
·城市与区域宏观层面问题 | 第87-93页 |
·规模住区微观层面问题 | 第93-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5 重庆规模住区开放空间整体建构策略 | 第97-129页 |
·整体建构的内涵与思路 | 第97-101页 |
·结构主义整体理论的引入与运用 | 第97-99页 |
·整体建构的内涵 | 第99-100页 |
·整体建构的思路 | 第100-101页 |
·城市生态景观格局的整体建构策略 | 第101-108页 |
·整合城市山水景观格局 | 第101-105页 |
·生态廊道的多层次建构 | 第105-108页 |
·区域层面开放空间协同建构策略 | 第108-121页 |
·开放空间结构连续 | 第108-114页 |
·开放空间层级衔接 | 第114-116页 |
·开放空间功能协同 | 第116-118页 |
·空间形态界面协调 | 第118-121页 |
·开放空间有序生长与动态建构策略 | 第121-124页 |
·与城市空间发展保持联动 | 第121-122页 |
·开放空间的整体控制 | 第122页 |
·开放空间的分期弹性建构 | 第122-124页 |
·开放空间功能复合建构策略 | 第124-128页 |
·规模住区开放空间与主题功能复合 | 第124-127页 |
·开放空间主题复合建构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6 重庆规模住区开放空间规划方法与设计 | 第129-164页 |
·平面布局结构的建构 | 第129-132页 |
·平面空间组织结构 | 第129-131页 |
·分期单元开放空间的连接 | 第131-132页 |
·交通开放空间构建 | 第132-145页 |
·交通空间功能构成 | 第132-133页 |
·沟通城市的交通组织方式 | 第133-135页 |
·连续的交通空间景观构架 | 第135-140页 |
·功能复合的街道空间构架 | 第140-145页 |
·广场开放空间构建 | 第145-154页 |
·与TOD 理念结合的广场开放空间 | 第145页 |
·广场开放空间活动与功能构成 | 第145-148页 |
·广场开放空间规划方法 | 第148-154页 |
·绿地开放空间构建 | 第154-160页 |
·绿地开放空间布局形态 | 第154-155页 |
·绿地开放空间功能与构成 | 第155-156页 |
·绿地开放空间规划方法 | 第156-160页 |
·开放空间运营与实施 | 第160-163页 |
·开放空间提供的方式和问题 | 第160-161页 |
·奖励政策和措施提高空间开放度 | 第161-162页 |
·多元主体提供开放空间 | 第162-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7 结语 | 第164-166页 |
·论文总结 | 第164-165页 |
·论文展望 | 第165-166页 |
致谢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0页 |
附录 | 第170-173页 |
A 直辖十年重庆规模住区统计表 | 第170-172页 |
B 规模住区开放空间使用调查问卷 | 第172-173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