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8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 第11-26页 |
·关于城市设计控制的研究 | 第11-21页 |
·关于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的研究 | 第21-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6-28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2章 公共政策的内涵 | 第28-41页 |
·基于公共政策的内涵属性 | 第28-31页 |
·公共政策的概念解读 | 第28页 |
·城市设计的存在形式 | 第28-30页 |
·公共政策思想的深入 | 第30-31页 |
·我国城市设计控制的政策机制 | 第31页 |
·公共政策的受众 | 第31-35页 |
·中低收入者 | 第31-33页 |
·大学毕业生 | 第33-34页 |
·空巢老人 | 第34页 |
·肢体功能障碍者 | 第34-35页 |
·公共政策的实施对象 | 第35-37页 |
·居住空间 | 第35-36页 |
·城市空间 | 第36页 |
·公共设施 | 第36页 |
·公众参与 | 第36-37页 |
·保证公共利益的手段 | 第37-39页 |
·法律手段 | 第37-38页 |
·经济手段 | 第38页 |
·行政手段 | 第38-39页 |
·设计手段 | 第39页 |
·保障公共利益的对策 | 第39-41页 |
第3章 城市设计引导与控制方法 | 第41-51页 |
·城市设计控制方法论 | 第41-42页 |
·城市设计控制的基本形态 | 第41页 |
·城市设计控制理念 | 第41-42页 |
·城市设计由技术向管理的职能转变 | 第42页 |
·国内公共政策介入城市设计控制的机制 | 第42-44页 |
·城市设计的公共政策属性体现 | 第42-44页 |
·城市公共政策的过程特征 | 第44页 |
·现阶段城市设计控制上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发展方向 | 第45-49页 |
·国外城市设计控制的一般过程 | 第47-48页 |
·我国城市设计控制体系的构建 | 第48-49页 |
·结论:城市设计结合公共政策的优越性 | 第49-51页 |
第4章 基于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控制过程研究 | 第51-83页 |
·基于我国公共政策属性的城市设计的控制环节 | 第51-52页 |
·基于公共政策属性的社会调研——以居住空间为例 | 第52-59页 |
·社会背景 | 第52-53页 |
·公共政策制定 | 第53页 |
·基于调研的控制方法——以宁波市鄞州区长丰地区城市设计为例 | 第53-56页 |
·思考 | 第56-59页 |
·基于公共政策属性的公共空间控制 | 第59-68页 |
·我国公共政策对公共空间的规定 | 第59-61页 |
·公共政策不完善引发的社会问题——北京金融街 | 第61-64页 |
·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美国辛辛那提市中心滨河地段城市设计 | 第64-67页 |
·思考 | 第67-68页 |
·基于公共政策属性的基础设施控制 | 第68-77页 |
·老年人社区规划设计 | 第69-73页 |
·思考 | 第73-74页 |
·无障碍设计 | 第74-75页 |
·思考 | 第75-77页 |
·基于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导则的运用 | 第77-81页 |
·于家堡金融区一期城市设计 | 第77-81页 |
·思考 | 第81页 |
·基于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反馈机制——公众参与制度 | 第81-83页 |
第5章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