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7页 |
一、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2-16页 |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 | 第17-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基本内容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19-2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20-21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21-23页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第21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3-35页 |
第一节 国外有关制造业区域创新的研究动态 | 第23-29页 |
一、创新的国外研究状况 | 第23-25页 |
二、区域创新的国外研究状况 | 第25-27页 |
三、制造业创新模式的国外研究状况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国内有关制造业区域创新的研究动态 | 第29-33页 |
一、创新的国内研究状况 | 第29-30页 |
二、区域创新的国内研究状况 | 第30-32页 |
三、制造业创新模式的国内研究状况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简单评述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区域创新理论研究 | 第35-58页 |
第一节 创新的理论渊源 | 第35-42页 |
一、经济增长理论对创新问题的研究 | 第35-37页 |
二、贸易理论对创新问题的研究 | 第37-38页 |
三、区域发展理论对创新问题的研究 | 第38-42页 |
第二节 创新的基本理论 | 第42-51页 |
一、创新的概念界定 | 第42-45页 |
二、创新的基本特征 | 第45-48页 |
三、创新的分类 | 第48-50页 |
四、创新的动力 | 第50页 |
五、创新的新趋势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区域创新理论 | 第51-57页 |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 第52-53页 |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 | 第53页 |
三、区域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3-5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制造业区域创新 | 第58-80页 |
第一节 制造业的内涵 | 第58-61页 |
一、制造业的定义 | 第58页 |
二、制造业的分类 | 第58-60页 |
三、制造业特征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制造业创新机理研究 | 第61-68页 |
一、实现制造业创新的条件 | 第61-62页 |
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62-65页 |
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创新 | 第65-68页 |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创新现状 | 第68-74页 |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 第68-71页 |
二、中国制造业创新现状 | 第71-72页 |
三、中国制造业创新存在明显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 | 第72-74页 |
第四节 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 | 第74-79页 |
一、按照区域创新路径划分 | 第74-78页 |
二、按照区域创新主体的类别划分 | 第78-79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对比研究 | 第80-94页 |
第一节 苏州、温州、东莞的制造业创新模式 | 第80-86页 |
一、苏州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创新模式 | 第80-82页 |
二、温州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创新模式 | 第82-84页 |
三、东莞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创新模式 | 第84-86页 |
第二节 苏州、温州、东莞的制造业创新模式对比 | 第86-92页 |
一、制造业发展模式 | 第86-87页 |
二、制造业创新环境 | 第87-89页 |
三、创新资本投入 | 第89-90页 |
四、创新人才投入 | 第90-91页 |
五、创新绩效 | 第91-92页 |
第三节 对比研究的初步结论 | 第92-9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制造业企业类型结构与制造业区域创新 | 第94-113页 |
第一节 创新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数据说明 | 第94-97页 |
一、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94-95页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5-96页 |
三、数据说明 | 第96-97页 |
第二节 区域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 | 第97-105页 |
一、建立数据文件 | 第97-98页 |
二、KMO和Bartlett检验 | 第98页 |
三、因子提取 | 第98-101页 |
四、因子解释 | 第101-103页 |
五、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制造业企业类型结构与区域创新 | 第105-109页 |
一、内外资结构的数据说明 | 第105-106页 |
二、方法的选取 | 第106-107页 |
三、相关分析 | 第107-109页 |
第四节 实证结果的分析与说明 | 第109-112页 |
一、实证结果说明 | 第109-111页 |
二、外资企业的合理占比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原因分析 | 第111-112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七章 政策建议 | 第113-123页 |
第一节 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的选择 | 第113-116页 |
一、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选择的原则 | 第113-114页 |
二、我国制造业区域创新模式的选择 | 第114-116页 |
第二节 提升制造业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 第116-122页 |
一、选择适宜的制造业创新模式 | 第117页 |
二、将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 第117-118页 |
三、优化制造业企业类型结构 | 第118-120页 |
四、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创新平台 | 第120-121页 |
五、引进创新人才 | 第121-122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23-12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23-124页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附表 | 第132-146页 |
附表1 2003年东部省、直辖市制造业创新数据 | 第132页 |
附表2 2004年东部省、直辖市制造业创新数据 | 第132-133页 |
附表3 2005年东部省、直辖市制造业创新数据 | 第133页 |
附表4 2006年东部省、直辖市制造业创新数据 | 第133-134页 |
附表5 2007年东部省、直辖市制造业创新数据 | 第134页 |
附表6 省域制造业企业类型结构 | 第134-136页 |
附表7 2007年全国主要地级城市的制造业企业类型结构 | 第136-145页 |
附表8 相关系数矩阵 | 第145-14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