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雨洪资源利用 | 第9-11页 |
·人工回灌技术 | 第11-12页 |
·堵塞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堵塞现象的试验研究 | 第12-14页 |
·堵塞过程的模拟预测研究 | 第14页 |
·堵塞预防与治理方法 | 第14-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选题依据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雨洪水地下回灌堵塞条件分析 | 第19-3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9-21页 |
·地理位置 | 第19-20页 |
·气象水文 | 第20页 |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雨洪水人工回灌条件分析 | 第21-27页 |
·回灌场地 | 第21-24页 |
·回灌方式 | 第24-25页 |
·回灌水水质特征 | 第25-27页 |
·研究区雨洪水地下回灌堵塞类型的识别 | 第27-31页 |
·堵塞分类 | 第27-28页 |
·研究区可能发生的堵塞类型分析 | 第28-31页 |
第三章 雨洪水地下回灌过程中的悬浮物堵塞 | 第31-53页 |
·悬浮物堵塞的形成机理 | 第31-33页 |
·悬浮物的物理特性 | 第31-32页 |
·悬浮物堵塞的控制作用与形成过程 | 第32-33页 |
·悬浮物堵塞室内模拟实验 | 第33-42页 |
·土柱模拟实验方案 | 第33-35页 |
·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35-39页 |
·堵塞程度随深度变化特征 | 第39-40页 |
·堵塞速率分析 | 第40-42页 |
·悬浮物堵塞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42-53页 |
·介质内部堵塞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42-44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44-47页 |
·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 第47-49页 |
·研究区雨洪水地下回灌悬浮物堵塞的预测 | 第49-53页 |
第四章 雨洪水地下回灌过程中的化学堵塞 | 第53-69页 |
·化学堵塞机理分析 | 第53-56页 |
·回灌系统中的化学作用 | 第53页 |
·化学堵塞的影响因素 | 第53-56页 |
·土柱渗流模拟化学实验 | 第56-62页 |
·实验设计 | 第56-57页 |
·渗透介质可溶盐及矿物成分分析 | 第57-58页 |
·渗出液水质变化分析 | 第58-61页 |
·钙沉淀矿物的饱和指数变化 | 第61-62页 |
·化学沉淀的计算机模拟 | 第62-69页 |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理论与PHREEQC 简介 | 第62-63页 |
·回灌过程中地下水与回灌水混合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地下水与回灌水混合矿物沉淀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4-69页 |
第五章 雨洪水地下回灌过程中的生物堵塞 | 第69-75页 |
·生物堵塞的形成机制 | 第69-71页 |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 第69-70页 |
·天然条件下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 第70页 |
·生物作用造成人工回灌系统堵塞机理 | 第70-71页 |
·研究区雨洪水地下回灌中生物堵塞的预测 | 第71-75页 |
·生物堵塞程度的计算方法 | 第71-73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研究区雨洪水地下回灌堵塞综合分析与防治研究 | 第75-83页 |
·研究区雨洪水地下回灌堵塞的综合分析 | 第75-77页 |
·堵塞发生的位置分析 | 第75-76页 |
·堵塞发生与发展的时间尺度分析 | 第76页 |
·堵塞程度分析 | 第76-77页 |
·堵塞的预防措施 | 第77-81页 |
·回灌水源的水质控制 | 第77-79页 |
·工程设计控制方法 | 第79-81页 |
·堵塞的治理 | 第81-83页 |
·表面堵塞的处理 | 第81-82页 |
·内部堵塞的处理 | 第82-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存在问题与建议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摘要 | 第91-93页 |
Abstract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