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铜论文

安徽铜山铜矿三维模拟及构造成矿动力学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第8页
   ·研究现状第8-10页
   ·本文研究内容及实现方法第10-11页
   ·完成的工作量第11页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1-12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2-18页
   ·区域地壳演化及大地构造背景第12-13页
   ·区域构造第13-16页
   ·区域地层第16-17页
   ·区域岩浆岩第17-18页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第18-33页
   ·矿床及矿体基本特征第18-25页
     ·铜山矿段第18-20页
     ·前山矿段第20-22页
     ·前山南矿段第22-24页
     ·矿体的分布规律第24-25页
   ·矿石特征第25-27页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第27-31页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第27页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第27-28页
     ·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第28-29页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29-30页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30-31页
   ·变质作用第31-32页
   ·成矿物质来源第32-33页
第四章 矿体及相关要素的三维模拟及其地质意义分析第33-41页
   ·三维形态模拟原理和步骤第33-36页
   ·矿体形态的三维变化规律第36-38页
   ·相关地质要素的三维变化规律第38-41页
第五章 控矿因素及成矿构造分析第41-56页
   ·岩体控矿作用第41-43页
   ·地层控矿作用第43页
   ·矿体赋存规律及其与构造间的关系分析第43-51页
     ·矿体赋存的构造位置特征第43-44页
     ·构造控矿作用分析第44-47页
     ·主矿体富集规律与构造的关系第47-51页
   ·成矿构造动力学分析第51-56页
     ·逆冲-褶皱系统及其控岩控矿作用分析第51-52页
     ·斜滑对冲断层系统控矿作用分析第52-54页
     ·成矿构造对晚期破矿构造的制约第54-56页
第六章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发表文章、参与科研项目情况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钢铁无毒发黑液的研制及其防腐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WLAN的三网合一综合通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