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2页 |
|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0-11页 |
| ·鼓楼建筑研究的学术取向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鼓楼研究的内涵与外延界定 | 第11页 |
| ·鼓楼建筑中的两种研究取向 | 第11-12页 |
| 第2章 三百多年中华文明的活字典 | 第12-22页 |
| ·侗族概况 | 第12-13页 |
| ·侗寨里的建筑 | 第13-16页 |
| ·鼓楼概况 | 第16-18页 |
| ·鼓楼的历史起源 | 第18-19页 |
| ·鼓楼的发展过程 | 第19-20页 |
| ·历史悠久的鼓楼代表 | 第20-22页 |
| 第3章 有形的巨厦和无形的基础——鼓楼的传统文化精神 | 第22-26页 |
| ·原始崇拜——中心柱 | 第22-23页 |
| ·族性标志 | 第23页 |
| ·鼓楼认同 | 第23-24页 |
| ·礼仪交往 | 第24-25页 |
| ·击鼓传信 | 第25-26页 |
| 第4章 独放异彩的明珠——鼓楼的建造、分类和形态 | 第26-38页 |
| ·鼓楼的建造过程 | 第26-30页 |
| ·选材 | 第26-27页 |
| ·选址 | 第27-28页 |
| ·基地处理 | 第28页 |
| ·设计 | 第28页 |
| ·木料加工 | 第28-29页 |
| ·拼装、组装、上梁、加瓦 | 第29-30页 |
| ·放鼓 | 第30页 |
| ·鼓楼的建筑类型 | 第30-33页 |
| ·干栏式 | 第31-32页 |
| ·地楼式 | 第32页 |
| ·厅堂式 | 第32-33页 |
| ·门阙式 | 第33页 |
| ·塔式鼓楼 | 第33-36页 |
| ·鼓楼的建筑形态 | 第36-38页 |
| 第5章 物质与精神的巨构——鼓楼的文化符号象征 | 第38-41页 |
| ·杉树的轮廓形象和精神寄托 | 第38-39页 |
| ·中国龙的精华取缔 | 第39页 |
| ·独特的鱼文化 | 第39-40页 |
| ·其他文化符号的隐喻 | 第40-41页 |
| 第6章 雅俗兼陈的物化空间——鼓楼的布局与装饰 | 第41-43页 |
| ·整齐、对称的布局 | 第41页 |
| ·精雕细刻的装饰 | 第41-43页 |
| 第7章 深植于血脉的凝聚力——鼓楼的重要作用 | 第43-47页 |
| ·精神支柱和中心枢纽 | 第43页 |
| ·家族的标志 | 第43-44页 |
| ·中心控制的集会场所 | 第44-45页 |
| ·经济活动的决策场所 | 第45页 |
| ·军事指挥中心 | 第45页 |
| ·娱乐场所 | 第45-47页 |
| 第8章 永不重复的绝世画景——鼓楼实例 | 第47-57页 |
| ·从江增冲鼓楼 | 第47-48页 |
| ·从江信地鼓楼 | 第48-49页 |
| ·黎平独柱鼓楼 | 第49-50页 |
| ·龙胜龙坪鼓楼 | 第50-51页 |
| ·榕江车寨鼓楼 | 第51页 |
| ·黎平纪堂鼓楼 | 第51-52页 |
| ·通道马田鼓楼 | 第52-53页 |
| ·三江马胖鼓楼 | 第53-54页 |
| ·华炼鼓楼 | 第54-55页 |
| ·牙寨鼓楼 | 第55-57页 |
| 第9章 侗族风情 | 第57-64页 |
| ·打油茶 | 第57-58页 |
| ·侗族大歌 | 第58-59页 |
| ·行歌坐月 | 第59页 |
| ·斗牛节 | 第59-60页 |
| ·侗族酒文化 | 第60-64页 |
| 第10章 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存亡——侗族鼓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第64-70页 |
| ·保护的类型级别 | 第65-66页 |
| ·保护原则 | 第66页 |
| ·保存方法及手段 | 第66-67页 |
| ·现代侗族居住环境的改变对鼓楼建筑的影响 | 第67-68页 |
| ·侗族鼓楼文化的创新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74-75页 |
| 附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