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合矿区采空区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地下采空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29页 |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 ·地形地貌 | 第16-18页 |
| ·黄土台塬 | 第16-18页 |
| ·河谷 | 第18页 |
| ·气象水文 | 第18-19页 |
| ·气象 | 第18页 |
| ·地表水 | 第18-19页 |
| ·地层岩性 | 第19-22页 |
| ·下古生界奥陶系 | 第19-21页 |
| ·上古生界石炭系 | 第21页 |
| ·上古生界二叠系 | 第21-22页 |
| ·中生界三叠系 | 第22页 |
| ·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 第22页 |
| ·地质构造 | 第22-24页 |
| ·褶皱构造 | 第23页 |
| ·断裂构造 | 第23-24页 |
| ·水文地质 | 第24-26页 |
| ·地下水 | 第24-25页 |
| ·地下水循环 | 第25-26页 |
| ·评价区分述 | 第26-29页 |
| ·澄合二矿 | 第26-27页 |
| ·权家河煤矿 | 第27页 |
| ·董家河煤矿 | 第27-28页 |
| ·王村煤矿 | 第28-29页 |
| 3 采空区上覆岩层破坏机理及采空塌陷主要影响因素 | 第29-38页 |
| ·采空区上覆岩层破坏机理 | 第29页 |
| ·塌落 | 第29页 |
| ·倾倒 | 第29页 |
| ·鼓胀拱屈 | 第29页 |
| ·弯曲下沉 | 第29页 |
| ·采空区上覆岩层破坏类型 | 第29-30页 |
| ·评价区采煤塌陷的基本规律和特殊性 | 第30-34页 |
| ·评价区地表沉陷的基本规律 | 第30-32页 |
| ·评价区采煤沉陷的特殊性 | 第32-34页 |
| ·影响采矿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34-38页 |
| ·地质因素 | 第34-35页 |
| ·水文因素 | 第35-36页 |
| ·环境因素 | 第36页 |
| ·采矿因素 | 第36-37页 |
| ·时间的影响 | 第37-38页 |
| 4 研究区采空地面塌陷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 | 第38-55页 |
| ·模糊评价方法 | 第38-41页 |
| ·模糊综合评判基本原理 | 第39-41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步骤 | 第41页 |
| ·评价模型建立 | 第41-43页 |
| ·评价对象及因素选择 | 第41-42页 |
|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2-43页 |
| ·危险性等级的划分及建立评价集 | 第43页 |
| ·确定指标因素的权重及隶属度函数 | 第43-49页 |
| ·确定指标因素的权重 | 第43-47页 |
| ·确定隶属函数 | 第47-49页 |
| ·综合评价运算 | 第49-51页 |
| ·综合评价分析结果 | 第51-55页 |
| 5 防治建议 | 第55-56页 |
| 6 结论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附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