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亨技术批判思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9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19-3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技术批判的逻辑和维度 | 第23-28页 |
| ·技术批判的历史观维度 | 第23-25页 |
| ·技术批判的方法论维度 | 第25-27页 |
| ·技术批判的价值维度 | 第27-28页 |
| ·本文的研究纲要 | 第28-34页 |
| ·本文的主题 | 第30页 |
| ·本文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30-33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33页 |
| ·本文的创新 | 第33-34页 |
| 第二章 技术批判的语义分析 | 第34-53页 |
| ·技术批判的基本内涵 | 第34-36页 |
| ·技术本质的语义澄明 | 第36-44页 |
| ·生产关系是对人和技术的有效权力 | 第44-49页 |
| ·生产方式是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实现形式 | 第49-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三章 技术批判的理性准则 | 第53-72页 |
| ·技术首要性保证技术批判的合理性 | 第53-56页 |
| ·技术"首要性"的本质在于功能解释 | 第56-58页 |
| ·发展命题是技术批判的根本推动力 | 第58-61页 |
| ·双层决定结构是技术首要性的逻辑形式 | 第61-66页 |
| ·"技术决定论"的要义在于技术的首要性 | 第66-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四章 技术批判的规范基础 | 第72-88页 |
| ·技术批判的物质基础 | 第72-79页 |
| ·技术是社会形式的物质内容 | 第72-75页 |
| ·从物理的角度看技术与社会形式相脱离 | 第75-77页 |
| ·生产的物质关系不属于技术范畴 | 第77-78页 |
| ·内容和形式的混淆遮蔽了技术的本质 | 第78-79页 |
| ·技术批判的功能解释 | 第79-86页 |
| ·功能解释的背景:理论的锋芒被钝化了 | 第80-82页 |
| ·功能解释不等于功能主义 | 第82-84页 |
| ·功能解释是技术批判的武器 | 第84-86页 |
| 小结 | 第86-88页 |
| 第五章 技术批判的特质 | 第88-111页 |
| ·技术批判的革命特质 | 第88-91页 |
| ·技术发达是自由的必要前提 | 第91-93页 |
| ·阶级压迫是与技术的分化紧密联系的不可避免的代价 | 第93-96页 |
| ·不平等的实现和维持有赖于权利结构 | 第96-99页 |
| ·现代技术出现后个人的解脱不可能带来集体的解放 | 第99-102页 |
| ·交换价值成为经济生活的支点 | 第102-109页 |
| ·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的征服 | 第102-104页 |
| ·发达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殊矛盾 | 第104-106页 |
| ·技术的发展要求解放个人的力量 | 第106-109页 |
| 小结 | 第109-111页 |
| 第六章 技术批判的价值维度 | 第111-144页 |
| ·平等社会的技术前提遭遇了生态挑战 | 第111-117页 |
| ·平等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结构的有机部分 | 第111-113页 |
| ·经济平等的预言已经蜕去了事实硬壳 | 第113-115页 |
| ·不能光靠技术来为我们修补一切 | 第115-117页 |
| ·对社会不平等的技术价值论批判 | 第117-143页 |
| ·以平等的名义质疑自我所有概念 | 第117-123页 |
| ·差异原则是对不平等的隐蔽辩护 | 第123-129页 |
| ·罗尔斯的形而上学原则是一种冷静的妥协 | 第129-133页 |
| ·不平等的机制在于剥削与社会结构 | 第133-136页 |
| ·可以容忍的不平等:过渡与差别 | 第136-143页 |
| 小结 | 第143-144页 |
| 第七章 技术批判的旨归 | 第144-174页 |
| ·平等主义理想的可致性 | 第144-159页 |
| ·平等主义基本目标:消除分配受盲目运气的影响 | 第144-146页 |
| ·机会平等的根本原则 | 第146-152页 |
| ·平等主义的伦理风尚:基本结构与个人选择 | 第152-156页 |
| ·社会主义的平等理想是可致的 | 第156-159页 |
| ·从自由"主义"到平等的自由 | 第159-173页 |
| ·自由的右翼论证 | 第160-163页 |
| ·贫穷预示着自由本身的缺乏 | 第163-166页 |
| ·伯林的消极自由批判 | 第166-168页 |
| ·获得商品的自由实质上是金钱的功能 | 第168-170页 |
| ·平等保证自由 | 第170-173页 |
| 小结 | 第173-174页 |
| 结论 | 第174-1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6-188页 |
| 博士在读期间的部分研究成果 | 第188-189页 |
| 致谢 | 第189-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