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肝藏象理论发生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5页 |
| 正文 | 第15-34页 |
| 第一部分 《内经》肝藏象理论体系基本内容 | 第15-29页 |
| 1 肝和胆的形态部位 | 第15页 |
| 2 肝和胆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 第15-20页 |
| ·肝的生理特性 | 第15-17页 |
| ·肝的生理功能 | 第17-20页 |
| ·胆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 第20页 |
| 3 肝的系统联系 | 第20-26页 |
| ·肝与胆的联系 | 第20-21页 |
| ·肝与它脏的联系 | 第21-23页 |
| ·肝之在志、在窍、在液、在体、其华 | 第23-26页 |
| 4 肝与自然 | 第26-27页 |
| ·肝与季节 | 第26-27页 |
| ·肝与地域 | 第27页 |
| 5 肝与阴阳五行 | 第27-29页 |
| ·肝体阴而用阳 | 第27-28页 |
| ·肝在五行属木 | 第28-29页 |
| 第二部分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及演进 | 第29-34页 |
| 1 建构方法 | 第29-31页 |
| ·观察方法 | 第29-30页 |
| ·系统方法 | 第30页 |
| ·医疗实践方法 | 第30-31页 |
| ·逻辑方法 | 第31页 |
| 2 演进过程 | 第31-34页 |
| ·肝脏之名当源于解剖 | 第32页 |
| ·实体向功能的演化 | 第32-33页 |
|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最后确立 | 第33-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页 |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35-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个人简历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