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创作缘起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第三节 选题的创新点及难点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知人——蒲松龄与干宝之比较 | 第13-30页 |
第一节 创作条件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创作动机 | 第16-23页 |
第三节 创作目的 | 第23-30页 |
第二章 论世——蒲松龄与干宝之创作背景比较 | 第30-56页 |
第一节 生死观 | 第30-38页 |
第二节 鬼神观 | 第38-56页 |
第三章 品文——《聊斋志异》与《搜神记》之爱情模式与艺术形象比较 | 第56-71页 |
第一节 爱情故事模式的差异 | 第56-61页 |
第二节 妖形象的差异 | 第61-71页 |
第四章 谈艺——《聊斋志异》与《搜神记》之创作手法比较 | 第71-83页 |
第一节 叙事手法的差异 | 第71-79页 |
第二节 审美差异 | 第79-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注释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