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7-9页 |
·目前增值业务的发展 | 第7页 |
·一机双号增值业务的发展需求 | 第7-9页 |
·市场客户的需求 | 第7-8页 |
·运营商的需求 | 第8页 |
·一机双号业务适用的用户 | 第8-9页 |
·一机双号增值业务建设带来的好处 | 第9页 |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9-11页 |
第二章 业务实现方案 | 第11-31页 |
·一机双号的实现要求 | 第11-13页 |
·网络实现要求 | 第11页 |
·技术实现要求 | 第11页 |
·质量实现要求 | 第11-12页 |
·基本功能要求 | 第12-13页 |
·总体业务实现方案 | 第13-26页 |
·系统在网络中的位置 | 第13-15页 |
·与MSC连接 | 第14页 |
·与HLR连接 | 第14-15页 |
·与短信中心(SMSC)连接 | 第15页 |
·与SPMS连接 | 第15页 |
·与在信网关连接 | 第15页 |
·与营帐系统连接 | 第15页 |
·方案原理 | 第15-17页 |
·业务流程 | 第17-26页 |
·签约用户做被叫 | 第17-18页 |
·签约用户做主叫 | 第18-20页 |
·签约用户漫游时做主叫 | 第20-21页 |
·签约用户用虚拟号码接收短消息 | 第21-22页 |
·签约用户漫游时,用虚拟号码接收短消息 | 第22-23页 |
·签约用户用虚拟号码发送短消息 | 第23-24页 |
·签约用户漫游时,用虚拟号码发送短消息 | 第24页 |
·签约用户设置手机短信息关闭 | 第24-25页 |
·签约用户设置手机短信息开启 | 第25-26页 |
·系统设计对目前网络的要求 | 第26页 |
·和其他方案比较 | 第26-27页 |
·一机双号STK | 第26-27页 |
·虚拟号段一机双号 | 第27页 |
·呼叫转移一机双号 | 第27页 |
·系统软件结构图 | 第27-31页 |
第三章 软件技术实现设计 | 第31-60页 |
·业务功能分析 | 第31-33页 |
·用户种类和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客户用例图分析 | 第32-33页 |
·签约用户手机用户用例图 | 第32页 |
·签约用户WEB图 | 第32页 |
·签约用户SMS用户 | 第32-33页 |
·用例分析 | 第33-40页 |
·用虚拟号码做被叫 | 第33-34页 |
·用虚拟号码呼叫本网非签约用户 | 第34-35页 |
·用虚拟号码呼叫本网签约用户 | 第35页 |
·用虚拟号码呼叫其它运营商用户 | 第35-36页 |
·用虚拟号码接收短消息 | 第36-37页 |
·在手机恢复正常时接收状态异常时发给虚拟号码的短消息 | 第37页 |
·用虚拟号码发送短消息 | 第37-38页 |
·用虚拟号码发送短消息给虚拟号码 | 第38页 |
·在手机恢复正常时接收状态异常时发给虚拟号码的短消息 | 第38-39页 |
·开启/关闭虚拟号码通话 | 第39-40页 |
·软件技术框架模型 | 第40-43页 |
·模块设计模型 | 第43-45页 |
·模块说明 | 第43页 |
·BLAM模块说明 | 第43页 |
·SMSAM模块说明 | 第43-44页 |
·BSPM模块说明 | 第44-45页 |
·层次框架图 | 第44-45页 |
·概念模型设计 | 第45-47页 |
·Switch Host概念模型 | 第45-46页 |
·业务概念模型 | 第46-47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47-48页 |
·配置模型计算 | 第48-51页 |
·部分核心代码实现 | 第51-58页 |
·方案特点 | 第58-60页 |
第四章 一机双号的工程实现 | 第60-67页 |
·产品拓扑结构图 | 第60-61页 |
·硬件部署结构图 | 第61-63页 |
·信令网络结构图 | 第63-64页 |
·机房机柜建设图 | 第64-65页 |
·工程实施要求 | 第65-66页 |
·市场推广建议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