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2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三、研究视角与框架 | 第19-23页 |
第一章 丘溶《大学衍义补》的理想政治模式 | 第23-38页 |
第一节 儒、道、法的理想政治模式——丘濬思想的渊源 | 第23-28页 |
第二节 "天下和平"——丘濬理想政治模式的构建 | 第28-34页 |
第三节 "治民"——丘濬理想政治模式的实现途径 | 第34-38页 |
第二章 立君为民:丘濬治民思想的理论分析 | 第38-70页 |
第一节 哲学依据:立君为民 | 第39-45页 |
·天道与君道 | 第39-41页 |
·天生民而立之君 | 第41-44页 |
·天道尚公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理想的为君之道 | 第45-60页 |
·丘濬对君权基本特征的论述 | 第45-52页 |
·君道规范 | 第52-55页 |
·"正君心"与"谨几微":丘濬加强君主道德教化的分析 | 第55-60页 |
第三节 "民为国本":君臣民理想政治关系 | 第60-70页 |
·民为国家之本 | 第60-62页 |
·君主设官治民 | 第62-66页 |
·君主选才任官之道 | 第66-68页 |
·"安静之吏":丘濬设定的贤能官吏的标准 | 第68-70页 |
第三章 听民自为 平均天下 | 第70-101页 |
第一节 "听民自为"的"配丁田法" | 第71-77页 |
·制民之产 | 第71-72页 |
·配丁田法 | 第72-77页 |
第二节 "蕃民之生"的安楫流民法 | 第77-80页 |
第三节 藏富于民,反对与民争利 | 第80-88页 |
·藏富于民 | 第80-82页 |
·反对与民争利 | 第82-86页 |
·民自为市 开放海禁 | 第86-88页 |
第四节 利权在上非专其利 | 第88-93页 |
·利权在上 | 第88-89页 |
·非专其利 | 第89-93页 |
第五节 国财民财 各得分愿 | 第93-101页 |
·生财有道 | 第94-95页 |
·取财有义 | 第95-96页 |
·用之有礼 | 第96-101页 |
第四章 丘濬的教化思想 | 第101-127页 |
第一节 丘濬的教化理念 | 第101-104页 |
第二节 设学校以立教 | 第104-118页 |
·整顿监生历事制度 | 第104-110页 |
·明代的教官 | 第110-113页 |
·科举文字之弊 | 第113-118页 |
第三节 端学术 正士习 | 第118-127页 |
·尊德性与道问学 | 第118-123页 |
·《朱子学的》读书穷理 | 第123-127页 |
第五章 明刑弼教 慎刑恤狱 | 第127-169页 |
第一节 明刑弼教的哲学依据 | 第127-135页 |
·德礼政刑的新解读 | 第128-131页 |
·刑罚立而后教化行 | 第131-133页 |
·祥刑 | 第133-134页 |
·听讼 | 第134-135页 |
第二节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 第135-146页 |
·天讨天刑 | 第135-137页 |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 第137-140页 |
·律和例 | 第140-144页 |
·人君不亲刑狱 | 第144-146页 |
第三节 奉君之法而不奉君之意 | 第146-155页 |
·敬慎用狱 | 第146-151页 |
·奉君之法而不奉君之意 | 第151-153页 |
·典狱官 | 第153-155页 |
第四节 立法以便民为本 | 第155-169页 |
·立法以便民为本 | 第156-159页 |
·慎刑恤狱 | 第159-169页 |
结语 | 第169-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