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壤侵蚀动态评价--以藉河示范区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藉河示范区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 第14页 |
·藉河示范区土壤侵蚀综合评价 | 第14-15页 |
·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6页 |
·基础数据及处理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基于水利部土壤侵蚀评价标准的土壤侵蚀评价 | 第17-18页 |
·基于区域水土流失模型的土壤侵蚀评价 | 第18页 |
·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的土壤侵蚀评价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三章 藉河示范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 第20-28页 |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意义 | 第20页 |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方法 | 第20-22页 |
·基于三期土地利用图的结果分析 | 第22-26页 |
·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分析 | 第22-23页 |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 | 第23-26页 |
·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和驱动力分析 | 第26-28页 |
·土地利用变化结果 | 第26-27页 |
·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土壤侵蚀因子库的建立 | 第28-50页 |
·降雨因子 | 第28-35页 |
·月降雨量的时空变化及月降雨历时的确定 | 第28-29页 |
·降雨侵蚀力因子研究 | 第29-35页 |
·研究区年降雨量的时空变化 | 第29-32页 |
·降雨侵蚀力因子计算方法与计算结果 | 第32-35页 |
·土壤因素 | 第35-38页 |
·土壤抗冲系数和土壤稳渗速率因子的获得 | 第35-36页 |
·土壤可蚀性因子的获得 | 第36-38页 |
·DEM 生成及地形因子提取 | 第38-43页 |
·DEM 的生成 | 第38页 |
·坡度提取 | 第38-39页 |
·坡度坡长因子 | 第39-43页 |
·叶面积指数和植被盖度因子的获取 | 第43-45页 |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提取 | 第45-50页 |
·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B) | 第45-47页 |
·工程措施因子(E) | 第47-48页 |
·耕作措施因子(T)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基于模型的藉河示范区土壤侵蚀评价 | 第50-63页 |
·基于水利部土壤侵蚀标准的土壤侵蚀评价 | 第50-52页 |
·藉河示范区土壤侵蚀评价 | 第50-51页 |
·土壤侵蚀定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基于区域土壤侵蚀模型评价 | 第52-56页 |
·区域水土流失模型数据输入和结果输出 | 第52-53页 |
·藉河示范区区域水土流失计算结果与空间分析 | 第53-56页 |
·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的土壤侵蚀评价 | 第56-63页 |
·示范区各年土壤侵蚀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藉河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 第58-60页 |
·藉河示范区土壤侵蚀预测 | 第60-6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5页 |
·本研究主要结果 | 第63-64页 |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