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支持下云雾山草地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植被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 第10-11页 |
·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 第11-12页 |
·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试验区自然概况、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20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13-15页 |
·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自然环境特征 | 第14页 |
·植物资源 | 第14页 |
·功能分区 | 第14页 |
·气候概况 | 第14页 |
·地形概况 | 第14-15页 |
·土壤状况 | 第15页 |
·生态系统概况 | 第15页 |
·试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云雾山自然封禁区草地沿海拔空间分布研究 | 第15页 |
·云雾山自然封禁区草地沿坡度空间分布研究 | 第15-16页 |
·云雾山自然封禁区草地沿坡向空间分布研究 | 第16页 |
·云雾山自然封禁区草地与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研究 | 第16页 |
·云雾山自然封禁区草地与环境因子的通径分析研究 | 第16页 |
·数据源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数字高程模型制作 | 第16-17页 |
·草地类型图的制作 | 第17页 |
·地形因子提取 | 第17-18页 |
·叠加分析 | 第18-19页 |
·统计分析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空间数据处理 | 第20-30页 |
·数据来源与相关软件介绍 | 第20页 |
·空间数据信息 | 第20页 |
·数据处理软件 | 第20页 |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表面分析(Surface Analysis) | 第20页 |
·重分类(Reclassify) | 第20-21页 |
·叠加分析(Overlay) | 第21页 |
·统计分析(Statistics) | 第21页 |
·空间数据分类 | 第21-30页 |
·草地类型图 | 第21页 |
·云雾山数字高程模型 | 第21页 |
·云雾山海拔分带图 | 第21页 |
·云雾山坡度、坡向图 | 第21-30页 |
第四章 草地类型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 第30-39页 |
·草地类型空间分布格局 | 第30页 |
·草地类型与海拔的关系 | 第30-34页 |
·海拔对草地分布的影响 | 第30-32页 |
·海拔与草地分布的关系分析 | 第32-34页 |
·草地与坡度、坡向的关系 | 第34-37页 |
·坡度与云雾山草地分布关系分析 | 第34-36页 |
·坡向与云雾山草地分布关系分析 | 第36-37页 |
·草地类型的最优发育环境区间及保护措施 | 第37-39页 |
·草地类型最优发育环境区间 | 第37-38页 |
·各草地类型的保护及利用措施 | 第38-39页 |
第五章 云雾山草地与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39-43页 |
·引言 | 第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数据源 | 第39页 |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主成分方程分析 | 第40-41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41-43页 |
第六章 云雾山草地与环境因子的通径分析 | 第43-48页 |
·引言 | 第43页 |
·研究方法 | 第43页 |
·数据源 | 第43页 |
·通径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 第43页 |
·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草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草地与环境因子的通径分析 | 第44-48页 |
第七章 结论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48-50页 |
·主要结论 | 第48页 |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