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催化合成(R)-β-羟基异丁酸的工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4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R)-β-羟基异丁酸的用途 | 第10-11页 |
·卡托普利的合成路线 | 第11-12页 |
·手性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手性来源 | 第12-13页 |
·手性化合物合成方法 | 第13-14页 |
·生物法合成手性化合物 | 第14-19页 |
·生物手性合成与拆分 | 第15-16页 |
·微生物的生物转化 | 第16-17页 |
·手性化合物的对映体过量 | 第17-18页 |
·微生物法制备手性化合物 | 第18-19页 |
·生物法催化氧化机理 | 第19-22页 |
·单加氧酶催化反应的机理 | 第20-21页 |
·烷烃的轻化反应 | 第21-22页 |
·本文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试验仪器与材料 | 第24-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菌种 | 第26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26页 |
·实验检测方法 | 第26-31页 |
·葡萄糖浓度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菌体浓度测定 | 第27-28页 |
·产物分析检测方法 | 第28-30页 |
·旋光度检测 | 第30页 |
·红外光谱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菌种的自然分离与纯化 | 第31-36页 |
·前言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斜面培养 | 第31页 |
·菌种活化 | 第31页 |
·菌种的分离纯化 | 第31-32页 |
·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32-33页 |
·产物的分离及检测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菌体的分离纯化结果 | 第33-34页 |
·分离纯化菌株的转化结果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紫外诱变选育高产菌株 | 第36-41页 |
·前言 | 第36-37页 |
·紫外诱变原理 | 第36页 |
·诱变育种的作用 | 第36-37页 |
·菌种诱变出发菌株的选择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诱变菌株的选择 | 第37页 |
·斜面培养 | 第37页 |
·菌种活化 | 第37-38页 |
·诱变过程 | 第38页 |
·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紫外诱变筛选高产菌株 | 第38页 |
·产物的分离与检测 | 第38-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0页 |
·紫外诱变对菌体生物影响 | 第39页 |
·紫外诱变对产物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菌体培养及转化反应条件优化研究 | 第41-51页 |
·前言 | 第41-42页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酵母菌培养转化条件的研究 | 第42-44页 |
·底物 IBA浓度的选择 | 第42页 |
·葡萄糖浓度的选择 | 第42-43页 |
·初始pH值的选择 | 第43页 |
·装液量的选择 | 第43页 |
·补料半批式发酵条件选择 | 第43-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菌体生长曲线 | 第44页 |
·底物IBA浓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葡萄糖浓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pH值的影响 | 第47-48页 |
·装液量的影响 | 第48页 |
·补料半批式培养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发酵后处理及产物 R-HIBA分离与检测 | 第51-58页 |
·前言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发酵液预处理 | 第51-52页 |
·样品酯化及萃取 | 第52页 |
·样品提取 | 第5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6页 |
·酯化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53页 |
·pH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气相色谱法检测 | 第54-56页 |
·红外光谱对产物的鉴定 | 第56页 |
·产物的比旋光度测定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