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六大家之韩文接受与创新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页 |
第一章 唐至北宋韩文接受之曲折历程 | 第12-16页 |
第一节 唐人韩文接受之变化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北宋韩文接受之新变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北宋韩文接受的文化思想背景 | 第16-19页 |
第一节 尊王攘夷和儒学复兴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兴文教,抑武事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生产关系之变革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北宋六大家韩文接受之多样统一性 | 第19-32页 |
第一节 文道关系 | 第20-25页 |
一、文与道俱 | 第20-21页 |
二、先道德后辞章 | 第21-22页 |
三、文贯乎道 | 第22-23页 |
四、有为而作之三苏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不平则鸣 | 第25-32页 |
一、穷者之言 | 第27页 |
二、扶衰救缺之心 | 第27-28页 |
三、文者言乎志 | 第28-29页 |
四、为文尚用之三苏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北宋六大家韩文接受之创新 | 第32-47页 |
第一节 道的内涵外延之因革 | 第32-39页 |
一、曲尽人情,切于百事 | 第33-34页 |
二、能尽心,然后能自得之 | 第34-35页 |
三、礼教治政之道 | 第35-36页 |
四、真杂之道 | 第36-37页 |
五、道与物接 | 第37-38页 |
六、天地疏荡之道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气盛言宜”之发挥与充实 | 第39-47页 |
一、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 第40-41页 |
二、蓄道德而能文章 | 第41-42页 |
三、词盛气豪 | 第42-43页 |
四、文以意为主之二苏 | 第43-44页 |
五、养其心而足其内 | 第44-47页 |
余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文献综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