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医家学术流派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概论 | 第10-14页 |
1. 吴门的地理概述 | 第10-12页 |
·建置沿革及疆域 | 第10-11页 |
·吴门的地理疆域 | 第11-12页 |
2. 吴门学术发展述略 | 第12-14页 |
·唐代及唐之前 | 第12页 |
·宋元发展时期 | 第12页 |
·明代繁荣时期 | 第12-13页 |
·清代鼎盛时期 | 第13页 |
·民国新思潮时期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医经学派 | 第14-21页 |
1. 流派起源与概况 | 第14页 |
2. 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 第14-19页 |
·沈承之、徐师曾 | 第14-15页 |
·顾靖远 | 第15页 |
·薛雪 | 第15-16页 |
·徐大椿 | 第16-17页 |
·周孝垓 | 第17页 |
·陆懋修 | 第17-18页 |
·许盥孚 | 第18页 |
·陈景岐 | 第18-19页 |
3. 学术传承与影响 | 第19-21页 |
·学术传承脉络 | 第19-20页 |
·学术成就与影响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伤寒学派 | 第21-29页 |
1. 流派起源与概况 | 第21页 |
2. 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 第21-26页 |
·戈维城 | 第21-22页 |
·喻昌 | 第22页 |
·张璐父子 | 第22-23页 |
·汪琥 | 第23页 |
·王子接 | 第23页 |
·钱潢 | 第23-24页 |
·周扬俊 | 第24页 |
·尤怡 | 第24页 |
·徐大椿 | 第24-25页 |
·王丙 | 第25-26页 |
·陆懋修 | 第26页 |
·张泰 | 第26页 |
3. 学术传承与影响 | 第26-29页 |
·学术传承脉络 | 第26-27页 |
·学术成就与影响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河间学派 | 第29-34页 |
1. 流派起源与概况 | 第29页 |
2. 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 第29-32页 |
·赵良仁 | 第29-30页 |
·王履 | 第30-31页 |
·盛寅 | 第31-32页 |
3. 学术传承与影响 | 第32-34页 |
·学术传承脉络 | 第32-33页 |
·学术成就与影响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易水学派 | 第34-40页 |
1. 流派起源与概况 | 第34页 |
2. 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 第34-37页 |
·葛应雷、葛乾孙父子 | 第34-35页 |
·薛己 | 第35-36页 |
·缪希雍 | 第36页 |
·蒋示吉 | 第36-37页 |
·沈颋 | 第37页 |
3. 学术传承与影响 | 第37-40页 |
·学术传承脉络 | 第37-39页 |
·学术成就与影响 | 第39-40页 |
第六章 温病学派 | 第40-47页 |
1. 流派起源与概况 | 第40页 |
2. 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 第40-44页 |
·吴有性 | 第40-41页 |
·叶桂 | 第41-42页 |
·薛雪 | 第42-43页 |
·缪遵义 | 第43页 |
·陈耕道 | 第43页 |
·陆延珍 | 第43-44页 |
3. 学术传承与影响 | 第44-47页 |
·学术传承脉络 | 第44-45页 |
·学术成就与影响 | 第45-47页 |
第七章 传承、交融、创新的吴门学术思想 | 第47-49页 |
1. 学术思想的传承 | 第47页 |
2. 学术思想的交融 | 第47页 |
3. 学术思想的创新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 | 第56-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