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9页 |
·我国电力系统的现状 | 第13-14页 |
·电力系统低频运行的危害 | 第14-17页 |
·新疆电网的基本情况 | 第17-18页 |
·电力系统低频减载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电力系统的第三道防线 | 第19-22页 |
·概述 | 第19页 |
·电力系统三级标准的要求 | 第19-21页 |
·电力系统第三道防线破坏的事故分析 | 第21-22页 |
·电力系统低频减载研究综述 | 第22-30页 |
·低频减载的含义和要求 | 第22-23页 |
·低频减载的装置及其控制措施 | 第23-24页 |
·低频减载整定的方法 | 第24-29页 |
·现有低频减载方案的缺陷 | 第29-30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电力系统低频减载的理论分析 | 第32-47页 |
·电力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 第32-36页 |
·电源的频率特性 | 第32-33页 |
·负荷的频率特性 | 第33-34页 |
·电力系统的静态频率特性 | 第34-35页 |
·电力系统的动态频率特性 | 第35-36页 |
·计及调速器的发电机模型 | 第36-38页 |
·频率差变化率和系统功率缺额的关系 | 第38-39页 |
·传统低频减载方案的整定 | 第39-41页 |
·低频减载切除负荷的总容量和选择切除负荷的原则 | 第39-40页 |
·低频减载首级和末级动作频率的整定 | 第40页 |
·低频减载装置级数的确定 | 第40页 |
·低频减载装置的时限整定 | 第40-41页 |
·低频减载基本级和特殊级的整定 | 第41页 |
·低频减载的全局优化新算法 | 第41-46页 |
·电网的分区分析 | 第41-43页 |
·低频减载点的优化选择 | 第43页 |
·不计及同调分区优化的单分区及最小公约同调分区优化算法 | 第43-45页 |
·计及同调分区优化的多分区优化算法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单机无穷大系统仿真研究 | 第47-62页 |
·计及调速器的发电机经典模型 | 第47-48页 |
·传统整定方案的仿真 | 第48-52页 |
·功率缺额为0.15 时的仿真分析 | 第48-50页 |
·功率缺额为0.25 时的仿真分析 | 第50页 |
·功率缺额为0. 5 时的仿真分析 | 第50-51页 |
·传统方案的结论 | 第51-52页 |
·计及频率差变化率的整定方案仿真 | 第52-57页 |
·功率缺额为0.15 时的仿真分析 | 第52-53页 |
·功率缺额为0.25 时的仿真分析 | 第53-54页 |
·功率缺额为0.35 时的仿真分析 | 第54-55页 |
·功率缺额为0.45 时的仿真分析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水轮机模型下系统的仿真研究 | 第57-61页 |
·计及调速器的水轮机模型 | 第57-58页 |
·水轮机和汽轮机频率特性的比较 | 第58页 |
·配置自动减载对水轮机系统的影响 | 第58-59页 |
·不同减载方案的比较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新疆电网频率特性和低频减载方案分析 | 第62-90页 |
·自动低频减载的整定计算 | 第62-66页 |
·整定计算的基本内容和目的 | 第62页 |
·整定计算的基本假定和方法 | 第62-64页 |
·恒定输出功率发电机带集中负荷时的频率变化动态过程计算 | 第64-65页 |
·考虑系统等价发电机组综合调速特性的频率变化动态过程计算 | 第65-66页 |
·仿真软件简介 | 第66-67页 |
·新疆电网频率特性分析 | 第67-78页 |
·电网的网架特点与薄弱环节 | 第67-68页 |
·新疆电网典型运行方式介绍 | 第68-72页 |
·新疆电网各分区频率特性仿真 | 第72-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新疆电网的低频减载方案 | 第78-80页 |
·新疆电网的要求 | 第78-79页 |
·阿勒泰地区切负荷方案分析 | 第79-80页 |
·新疆电网低频减载方案的改进研究 | 第80-89页 |
·阿勒泰分区 | 第80-85页 |
·和田分区 | 第85-87页 |
·哈密分区 | 第87页 |
·昌吉分区 | 第87-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时域仿真对比分析 | 第90-97页 |
·时域仿真验证 | 第90-94页 |
·时域仿真理论 | 第90-91页 |
·时域仿真的相关条件 | 第91-92页 |
·事故时域仿真的结果 | 第92-94页 |
·时域仿真再分析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97-99页 |
·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研究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附录1 | 第102-104页 |
附录2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