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中国古代及域外贿赂犯罪的立法概述 | 第12-20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贿赂犯罪立法概述 | 第12-15页 |
一、奴隶制时期贿赂犯罪立法概述 | 第12-13页 |
二、封建社会时期贿赂犯罪立法概述 | 第13-15页 |
三、小结 | 第15页 |
第二节 域外贿赂犯罪立法概述 | 第15-20页 |
一、美国反贿赂犯罪立法概述 | 第15-16页 |
二、日本反贿赂犯罪立法概述 | 第16-17页 |
三、香港反贿赂犯罪立法概述 | 第17页 |
四、《公约》中贿赂犯罪立法概述 | 第17-19页 |
五、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公职人员贿赂犯罪的特点本质及其产生根源 | 第20-28页 |
第一节 公职人员贿赂犯罪的特点及本质 | 第20-23页 |
一、公职人员贿赂犯罪的特点 | 第20-22页 |
二、公职人员贿赂犯罪的本质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公职人员贿赂犯罪产生的根源 | 第23-28页 |
一、主观方面的根源 | 第23-24页 |
二、客观方面的根源 | 第24-28页 |
第三章 公职人员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 | 第28-38页 |
第一节 我国域外公职人员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 | 第28-31页 |
一、严密法网的同时贯彻宽严相济 | 第29-30页 |
二、利益追缴的坚决性 | 第30-31页 |
三、国际合作的效率性和便捷性 | 第31页 |
第二节 我国公职人员贿赂犯罪的刑事政策 | 第31-38页 |
一、从严治吏,严密法网 | 第32-33页 |
二、宽严相济 | 第33-36页 |
三、重视与贿赂犯罪相关联性的犯罪 | 第36-37页 |
四、发挥罚金刑和资格性的作用 | 第37页 |
五、及时、有效追缴腐败利益 | 第37-38页 |
六、与国际立法接轨,加强国际合作 | 第38页 |
第四章 公职人员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 | 第38-55页 |
第一节 以“公职人员”替换“国家工作人员”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扩大“贿赂”的范围 | 第40-44页 |
第三节 取消行贿、受贿罪中的“利益”要件 | 第44-47页 |
第四节 增设“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贿赂犯罪 | 第47-48页 |
第五节 增设罚金刑、完善资格刑 | 第48-51页 |
一、增设罚金刑 | 第48-49页 |
二、完善资格刑 | 第49-51页 |
第六节 斡旋贿赂犯罪罪名、罪状的完善 | 第51-55页 |
一、斡旋受贿罪名、罪状的完善 | 第51-53页 |
二、斡旋行贿罪名、罪状的完善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