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 ·低温储罐概述 | 第16-21页 |
| ·低温储罐介绍 | 第16-19页 |
| ·低温储罐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本课题的难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低温液化气体储罐的相关资料及有限元软件的介绍 | 第24-34页 |
| ·低温液化气体储罐的技术资料和数据 | 第24-28页 |
| ·主要结构和几何尺寸 | 第24-25页 |
| ·材料属性 | 第25-26页 |
| ·强度校核的依据 | 第26-27页 |
| ·材料的应力强度校核许用值 | 第27-28页 |
| ·低温液化气体储罐的载荷组合工况 | 第28-31页 |
| ·压力载荷 | 第28页 |
| ·重力载荷 | 第28页 |
| ·风载荷 | 第28-29页 |
| ·地震载荷 | 第29-30页 |
| ·热载荷 | 第30页 |
| ·运输载荷 | 第30页 |
| ·需要校核的载荷组合工况 | 第30-31页 |
| ·边界条件 | 第31页 |
| ·有限元及有限元软件 | 第31-33页 |
| ·有限元法 | 第31-32页 |
| ·有限元软件ANSYS介绍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低温液化气体储罐的强度分析 | 第34-66页 |
| ·低温储罐的有限元模型 | 第34-45页 |
| ·低温储罐的几何模型 | 第34-36页 |
| ·单元选择 | 第36页 |
| ·网格划分 | 第36-39页 |
| ·载荷 | 第39-44页 |
| ·边界条件 | 第44-45页 |
| ·模态分析 | 第45-46页 |
| ·低温液化气体储罐的结构强度分析及强度校核 | 第46-64页 |
| ·压力、自重(装载)联合作用 | 第46-49页 |
| ·压力、自重(装载)、热载荷联合作用 | 第49-51页 |
| ·压力、自重(装载)、热、风载荷联合作用 | 第51-53页 |
| ·压力、自重(装载)、热、地震载荷联合作用 | 第53-55页 |
| ·自重(空罐)、沿着运输方向2g的加速度联合作用 | 第55-57页 |
| ·竖直向上1g的加速度作用 | 第57-59页 |
| ·竖直向下1.7g的加速度作用 | 第59-62页 |
| ·自重(空罐)、垂直于运输方向的水平方向1g的加速度联合作用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四章 结构改进后低温液化气体储罐的强度分析 | 第66-94页 |
| ·改进后的结构 | 第66-70页 |
| ·模态分析 | 第70页 |
| ·结构改进后低温液化气体储罐的结构强度分析及强度校核 | 第70-93页 |
| ·压力、自重(装载)联合作用 | 第71-74页 |
| ·压力、自重(装载)、热载荷联合作用 | 第74-76页 |
| ·压力、自重(装载)、热、风载荷联合作用 | 第76-78页 |
| ·压力、自重(装载)、热、地震载荷联合作用 | 第78-81页 |
| ·自重(空罐)、沿着运输方向2g的加速度联合作用 | 第81-84页 |
| ·竖直向上1g的加速度作用 | 第84-87页 |
| ·竖直向下1.7g的加速度作用 | 第87-90页 |
| ·自重(空罐)、垂直于运输方向的水平方向1g的加速度联合作用 | 第90-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第五章 低温液化气体储罐外筒体下封头稳定性分析 | 第94-112页 |
| ·概述 | 第94-95页 |
| ·外压稳定性分析 | 第95-104页 |
| ·无支座反力时封头的临界失稳外压 | 第95-100页 |
| ·有支座反力时封头的临界失稳外压 | 第100-104页 |
| ·轴向压缩稳定性分析 | 第104-109页 |
| ·临界失稳轴向力计算 | 第104-107页 |
| ·常见尺寸封头的临界失稳轴向力计算 | 第107-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2页 |
| ·对于本课题研究的展望 | 第112-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 致谢 | 第118-120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0-122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22-123页 |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