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兴铅锌矿矿坑涌水量的数值模拟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渗流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 ·地下水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5-17页 |
| ·矿坑涌水量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7-18页 |
| ·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及其原理 | 第18-24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论文进度与安排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第28-48页 |
| ·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8-32页 |
| ·位置交通 | 第28页 |
|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 第28-30页 |
| ·研究区水文、气象条件 | 第30-32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2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第32-37页 |
|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第32-34页 |
| ·区域含水层及隔水层 | 第34-37页 |
| ·地下水类型及泉点特征 | 第37-42页 |
| ·地下水类型 | 第37-38页 |
| ·泉点特征 | 第38-42页 |
|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 第42-48页 |
|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及命名 | 第42-44页 |
| ·水文地质单元分述 | 第44-48页 |
| 第三章 矿区水文地质 | 第48-64页 |
| ·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位置 | 第48-49页 |
| ·矿区含水层组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 第49-51页 |
| ·矿区含水层 | 第49-50页 |
| ·矿区隔水层 | 第50-51页 |
| ·矿区构造及其水文地质性质 | 第51-58页 |
| ·褶皱断层及其水文地质性质 | 第51-53页 |
| ·断层发育规律及其水文地质性质 | 第53-56页 |
| ·节理裂隙发育规律及其水文地质性质 | 第56-58页 |
| ·矿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58-60页 |
| ·地下水的补给条件 | 第59-60页 |
| ·径流和排泄条件 | 第60页 |
| ·边界条件 | 第60-64页 |
| 第四章 矿区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64-79页 |
| ·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系特征 | 第64-68页 |
| ·地下水动态 | 第68-77页 |
| ·地下水动态观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 第68页 |
| ·坑道涌水量动态 | 第68-74页 |
| ·水平钻孔及坑道裂隙涌水量动态 | 第74-77页 |
| ·矿区地下水位动态 | 第77页 |
| ·矿床充水特征及水文地质类型 | 第77-79页 |
| 第五章 矿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 第79-109页 |
| ·概念模型的概化 | 第80-85页 |
| ·模拟范围 | 第80-81页 |
| ·模型的水平概化处理 | 第81页 |
| ·计算模型空间的离散 | 第81-83页 |
| ·计算模型时问的离散 | 第83-84页 |
| ·模型的边界条件概化 | 第84页 |
| ·源汇项的概化 | 第84-85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85-86页 |
| ·GMS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86-88页 |
| ·参数的确定与分区 | 第88-89页 |
| ·参数的确定 | 第88-89页 |
| ·参数的分区 | 第89页 |
| ·模型校正与参数的调整 | 第89-99页 |
| ·模型的校正 | 第89-93页 |
| ·参数的调整 | 第93-99页 |
| ·模拟区内地下水渗流场变化特征 | 第99-100页 |
| ·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 第100-101页 |
| ·涌水量的数值模拟 | 第101-109页 |
| ·模拟当前开采条件下涌水量 | 第101-105页 |
| ·模拟未来开采条件下涌水量 | 第105-10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 ·结论及创新点 | 第109-110页 |
| ·结论 | 第109-110页 |
| ·创新点 | 第110页 |
| ·展望 | 第110-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 附录A | 第11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课题项目情况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