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8页 |
·微生物湿法冶金的现状及类型 | 第12-14页 |
·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应用的现状 | 第12-13页 |
·微生物浸矿的实验室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浸矿微生物的种类 | 第14-18页 |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 第15页 |
·嗜酸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 第15页 |
·嗜热嗜酸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caldus) | 第15-16页 |
·铁氧化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 ferrooxidans) | 第16页 |
·铁氧化酸微菌(Acidimicrobium ferooxidans) | 第16-17页 |
·嗜热硫氧化芽孢杆菌(Sulfobacillus thermosufidooxidans) | 第17页 |
·嗜酸硫化芽孢杆菌(Sulfobacillus acidophilus) | 第17页 |
·嗜酸铁原体菌(Ferroplasma acidiphilum) | 第17页 |
·勤奋生金球菌(Metallosphaera sedula) | 第17页 |
·金属硫化叶菌(Sulfolobus metallicus) | 第17-18页 |
·微生物浸矿机理的研究 | 第18-21页 |
·直接和间接浸出机理 | 第18-20页 |
·微生物浸出过程的电化学行为 | 第20-21页 |
·浸矿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传统的培养方法 | 第21-22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2-2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立题依据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低品位黄铜矿搅拌浸出和柱浸浸矿体系中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 第28-45页 |
·菌株的分离和保藏 | 第28-32页 |
·材料 | 第28页 |
·分离培养基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实验结果 | 第30-32页 |
·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32-40页 |
·材料 | 第32-33页 |
·培养基 | 第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实验结果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菌株FE~(2+)氧化活性及浸矿效果比较 | 第40-45页 |
·材料 | 第40页 |
·培养基 | 第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PCR-DGGE技术应用于人工环境浸矿体系中条件的优化 | 第45-58页 |
·材料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50页 |
·低丰度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45-46页 |
·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46-48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条件的优化 | 第48-50页 |
·实验结果 | 第50-56页 |
·低丰度DNA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50-51页 |
·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51-54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条件的优化 | 第54-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56-57页 |
·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57页 |
·DGGE条件的优化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人工环境不同浸矿体系菌群结构的DGGE分析及其与浸出率的相关性 | 第58-79页 |
·材料 | 第58页 |
·方法 | 第58-60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8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的特异性PCR扩增 | 第58-59页 |
·DGGE电泳 | 第59页 |
·DGGE回收条带的PCR扩增 | 第59-60页 |
·克隆测序及进化树的构建 | 第60页 |
·浸出率的测定 | 第60页 |
·实验结果 | 第60-75页 |
·硫化铜矿搅拌浸出浸矿体系 | 第60-64页 |
·硫化铜矿柱浸浸矿体系 | 第64-70页 |
·摇瓶培养硫化镍矿样品 | 第70-75页 |
·讨论 | 第75-79页 |
·硫化铜矿搅拌浸出浸矿体系 | 第75页 |
·硫化铜矿柱浸浸矿体系 | 第75页 |
·硫化镍矿摇瓶培养浸矿体系 | 第75-79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0-91页 |
附录B 主要试剂及其设备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