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蒜种质资源鉴定及规范化种植研究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13页 |
| 摘要 | 第13-16页 |
| ABSTRACT | 第16-19页 |
| 前言 | 第19-26页 |
| 第一部分 大蒜种质资源RAPD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6-52页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6-33页 |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6-29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 2 结果 | 第33-49页 |
| ·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质量与浓度检测 | 第33-35页 |
| ·PCR 反应条件与反应程序的确定 | 第35-39页 |
| ·随机引物的筛选 | 第39-40页 |
| ·大蒜RAPD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0-49页 |
| 3 讨论 | 第49-50页 |
| ·基因组DNA 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49页 |
| ·分子标记技术RAPD 的可靠性 | 第49-50页 |
| ·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比较 | 第50页 |
| 4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二部分 不同品种大蒜化学组分分析 | 第52-84页 |
| 一、不同品种大蒜中活性成分比较分析 | 第52-65页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53-56页 |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3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56页 |
| 2 结果 | 第56-63页 |
| ·色谱分离与分析 | 第56-57页 |
| ·含水量测定 | 第57-59页 |
| ·蒜氨酸含量测定 | 第59-60页 |
| ·潜在大蒜辣素含量测定 | 第60页 |
| ·聚类分析 | 第60-63页 |
| 3 讨论 | 第63-64页 |
| ·蒜氨酸的含量测定 | 第63页 |
| ·潜在大蒜辣素的含量测定 | 第63页 |
| ·鲜蒜水分测定 | 第63页 |
| ·含量测定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63页 |
| ·与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的比较 | 第63-64页 |
| 4 小结 | 第64-65页 |
| 二、不同品种大蒜红外光谱指纹图谱比较分析 | 第65-75页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65-68页 |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65-66页 |
|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 2 结果 | 第68-73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68页 |
| ·大蒜FTIR 指纹图谱 | 第68-69页 |
| ·样品FTIR 谱图快速比较 | 第69-71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71-73页 |
| 3 讨论 | 第73-74页 |
| 4 小结 | 第74-75页 |
| 三、不同品种大蒜高效薄层色谱指纹图谱比较分析 | 第75-84页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75-77页 |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75-76页 |
| ·实验方法 | 第76-77页 |
| 2 结果 | 第77-82页 |
| ·色谱条件的优化筛选 | 第77-78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78-79页 |
| ·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及技术参数 | 第79-80页 |
| ·大蒜药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 | 第80-82页 |
| 3 讨论 | 第82页 |
| 4 小结 | 第82-84页 |
| 第三部分 不同品种大蒜的显微鉴别 | 第84-97页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84-89页 |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84-85页 |
| ·实验方法 | 第85-89页 |
| 2 结果 | 第89-95页 |
| ·大蒜石蜡切片制作工艺的确定 | 第89-91页 |
| ·不同品种大蒜石蜡切片显微鉴别 | 第91-95页 |
| 3 讨论 | 第95页 |
| 4 小结 | 第95-97页 |
| 第四部分 大蒜规范化种植初步研究 | 第97-137页 |
| 一、大蒜种植基地环境质量评价 | 第97-111页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98-103页 |
| ·种植基地概况及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98-99页 |
| ·实验方法 | 第99-103页 |
| 2 结果 | 第103-109页 |
| ·种植基地灌溉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 第103-105页 |
| ·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 第105-106页 |
| ·种植基地空气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 第106-108页 |
| ·大蒜中微量元素含量 | 第108-109页 |
| 3 讨论 | 第109页 |
| 4 小结 | 第109-111页 |
| 二、大蒜活性成分动态检测 | 第111-115页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页 |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11页 |
| ·实验方法 | 第111页 |
| 2 结果 | 第111-113页 |
| ·含水量变化 | 第111-112页 |
| ·蒜氨酸含量变化 | 第112-113页 |
| ·潜在大蒜辣素含量变化 | 第113页 |
| 3 讨论 | 第113-114页 |
| 4 小结 | 第114-115页 |
| 三、大蒜药材质量标准(草案)的修订 | 第115-127页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6-118页 |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16-1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17-118页 |
| 2 结果 | 第118-125页 |
| ·薄层色谱鉴别 | 第118-119页 |
| ·检查 | 第119-120页 |
| ·蒜氨酸含量测定 | 第120-125页 |
| 3 讨论 | 第125-126页 |
| 4 小结 | 第126-127页 |
| 四、大蒜规范化种植操作规程(草案) | 第127-137页 |
| 1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 第127页 |
| ·主要内容 | 第127页 |
| ·适用范围 | 第127页 |
| 2 引用标准 | 第127页 |
| 3 生态环境 | 第127-129页 |
| ·地理位置 | 第127-128页 |
| ·气候概况 | 第128页 |
| ·土壤概况 | 第128页 |
| ·水资源及水质概况 | 第128页 |
|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第128-129页 |
| 4 种质特性 | 第129-130页 |
| ·种质来源 | 第129页 |
| ·形态特征 | 第129页 |
| ·生育特性 | 第129-130页 |
| ·生态适应性 | 第130页 |
| 5 栽培技术 | 第130-133页 |
| ·播前准备 | 第130页 |
| ·播种 | 第130-131页 |
| ·田间管理 | 第131-132页 |
| ·病虫害防治 | 第132-133页 |
| 6 采收、加工、贮藏与包装运输 | 第133-134页 |
| ·采收 | 第133页 |
| ·加工 | 第133页 |
| ·留种 | 第133-134页 |
| ·贮藏 | 第134页 |
| ·包装 | 第134页 |
| ·运输 | 第134页 |
| 7 实施栽培技术的成效 | 第134页 |
| 8 大蒜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 第134-137页 |
| 结论 | 第137-139页 |
| 创新 | 第139页 |
| 不足 | 第139-140页 |
| 展望 | 第140-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57页 |
| 附录 | 第157-163页 |
| 综述 | 第163-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7-17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 第172-173页 |
| 个人简历 | 第173-174页 |
| 导师评阅表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