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中学习者信息资源运用行为的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例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课堂跟踪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12页 |
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要求 | 第12-13页 |
三、《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更受国家的重视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一、任务驱动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二、信息资源运用情况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三、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信息资源运用行为的现状 | 第17-19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一、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二、研究的目标 | 第20页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理论依据 | 第21-35页 |
第一节 概念的厘定 | 第21-24页 |
一、任务驱动 | 第21页 |
二、信息资源 | 第21页 |
三、信息资源的运用行为 | 第21-23页 |
四、信息资源运用行为与学习行为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35页 |
一、信息加工理论 | 第24-25页 |
二、行为理论(或称活动理论) | 第25-26页 |
三、信息资源运用行为的模式理论 | 第26-28页 |
四、信息利用的层次理论 | 第28-35页 |
第三章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标与特点分析 | 第35-39页 |
第一节 课程分析 | 第35-36页 |
一、综合性 | 第35页 |
二、应用性 | 第35页 |
三、交叉性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课堂分析 | 第36-39页 |
一、目标分析 | 第36-37页 |
二、内容分析 | 第37页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第37页 |
四、教师教学分析 | 第37-38页 |
五、信息资源的分析 | 第38页 |
六、硬件环境分析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学习者信息资源运用行为分析 | 第39-53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39-41页 |
一、问卷的设计 | 第39-40页 |
二、研究对象及数据处理 | 第40页 |
三、信度检验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信息资源运用行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 第41页 |
第三节 信息资源运用行为的现状 | 第41-43页 |
一、行为层次现状(纵向 | 第41-42页 |
二、行为模式现状(横向 | 第42-43页 |
第四节 相关因子的探究 | 第43-44页 |
第五节 因子现状分析 | 第44-49页 |
一、学习者个性特征分析 | 第44-45页 |
二、相关因子的现状 | 第45-47页 |
三、行为现状的优势与不足 | 第47页 |
四、影响因子模型的构建 | 第47-49页 |
第六节 差异性分析 | 第49-52页 |
一、专业间的差异 | 第49-51页 |
二、性别与是否拥有电脑的差异 | 第51-52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信息资源运用的过程分析 | 第53-59页 |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必要性 | 第53页 |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准备 | 第53-55页 |
一、观察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 第53-54页 |
二、观察量表的制定 | 第54-55页 |
第三节 课堂观察分析 | 第55-58页 |
一、四位同学课堂信息资源运用行为描述 | 第55-57页 |
二、四位同学课堂信息资源运用行为分析 | 第57-5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 第59-6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第二节 建议 | 第59-63页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附录一、课堂跟踪表 | 第68-69页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