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太虚即气"疏解 | 第7-12页 |
1、气论学者对于太虚的解读 | 第7-8页 |
2、太虚本体论学者对于太虚的解读 | 第8页 |
3、虚气相争的根源 | 第8-10页 |
4、对于中西"本体论"的反思 | 第10-12页 |
二、佛老对张载"太虚"观念形成的影响 | 第12-17页 |
1、气论学者对张载批判佛老原因的解释 | 第12页 |
2、太虚本体论学者对张载批判佛老原因的解释 | 第12-13页 |
3、两种批判视角的分析比较 | 第13-17页 |
三、"形性相资"视域里的太虚观念 | 第17-27页 |
1、太虚之体 | 第18-22页 |
(1) 形体之体 | 第18-19页 |
(2) 无形之体 | 第19-22页 |
2、太虚之性 | 第22-27页 |
(1) "至""极"的内涵应该如何理解 | 第22-24页 |
(2) "体用"关系辨析 | 第24-27页 |
四、太虚的价值规定 | 第27-34页 |
1、"和" | 第28-31页 |
2、"通" | 第31-34页 |
(1) "通"与"神"的内在联系 | 第31-33页 |
(2) "通"与"诚"的内在联系 | 第33-34页 |
五、结语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