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21页 |
|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区域技术创新理论基础——区域创新体系理论 | 第12-14页 |
|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 ·本研究的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 ·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与设计思路 | 第19-21页 |
| ·论文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21页 |
| 2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4页 |
|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 第21-22页 |
|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4页 |
| 3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设计 | 第24-27页 |
| ·建立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目的与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25页 |
| ·部分指标的解释说明 | 第25-27页 |
| 4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选择 | 第27-37页 |
|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主要方法 | 第27-28页 |
| ·评价方法选择 | 第28-29页 |
| ·灰色理论建模机理分析 | 第29-32页 |
| ·灰色关联分析 | 第29-31页 |
| ·灰类白化权函数聚类 | 第31-32页 |
|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灰评估 | 第32-37页 |
| ·用灰色关联分析确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的权重 | 第32-34页 |
| ·用灰类白化权聚类综合评价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 第34-37页 |
| 5 华东地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灰评估的实证研究 | 第37-50页 |
| ·华东地区总体概况分析 | 第37-38页 |
|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 ·初始数据的获得 | 第38页 |
|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38-39页 |
|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9-41页 |
| ·华东地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灰色白化权聚类评价 | 第41-46页 |
| ·个别评分相同指标评价结果的处理与完善 | 第46-50页 |
| 6 华东地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 第50-75页 |
| ·华东地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评价 | 第50-55页 |
| ·评估目标所属类别归纳 | 第50-52页 |
| ·总体评价 | 第52-55页 |
| ·上海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 第55-58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 ·对策建议 | 第57-58页 |
| ·江苏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 第58-60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 ·对策建议 | 第60页 |
| ·浙江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 第60-63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 ·对策建议 | 第63页 |
| ·安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 第63-67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 ·对策建议 | 第66-67页 |
| ·福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 第67-70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 ·对策建议 | 第69-70页 |
| ·江西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 第70-73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 ·对策建议 | 第72-73页 |
| ·山东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 第73-75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 ·对策建议 | 第75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附录1 | 第79-80页 |
| 附录2 | 第80-81页 |
| 附录3 | 第81-82页 |
| 附录4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