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视节目形态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现状 | 第9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中外电视节目形态发展比较 | 第12-19页 |
·电视节目形态的涵义 | 第12-13页 |
·中外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比较 | 第13-19页 |
·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13-16页 |
·美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16-19页 |
3 中外电视节目的基本类型和形态特征对比 | 第19-30页 |
·新闻节目 | 第19-22页 |
·集纳型 | 第20-21页 |
·杂志型 | 第21页 |
·专题型 | 第21-22页 |
·谈话型 | 第22页 |
·娱乐节目 | 第22-27页 |
·游戏类 | 第22-24页 |
·公共舞台类 | 第24页 |
·娱乐资讯类 | 第24-25页 |
·真人秀类 | 第25-27页 |
·谈话节目 | 第27-30页 |
·新闻型谈话节目 | 第27-28页 |
·娱乐型谈话节目 | 第28页 |
·普通话题型谈话节目 | 第28-29页 |
·专题型谈话节目 | 第29页 |
·拟社会事件谈话节目 | 第29-30页 |
4 电视节目形态的限定性特征 | 第30-35页 |
·内容限定 | 第30-31页 |
·题材的细分 | 第30-31页 |
·对新的生活素材的开拓 | 第31页 |
·人物限定 | 第31-32页 |
·结构的限定 | 第32-33页 |
·主持人限定 | 第33-35页 |
5 电视节目形态的戏剧化特征 | 第35-41页 |
·真实戏剧的策动 | 第35-36页 |
·真实:从塑造、编造到制造 | 第35页 |
·生活:从建构、虚构到重构 | 第35-36页 |
·动作:从记述、模仿到激发 | 第36页 |
·戏剧化的叙事模式 | 第36-37页 |
·戏剧悬念与冲突 | 第37-38页 |
·戏剧悬念 | 第37-38页 |
·戏剧冲突 | 第38页 |
·假定性 | 第38-41页 |
·情境的假定性 | 第38-39页 |
·规则的假定性 | 第39页 |
·时空的假定性 | 第39-41页 |
6 电视节目形态发展趋势 | 第41-47页 |
·融合性 | 第41-42页 |
·节目类型的融合 | 第41-42页 |
·节目内容的融合 | 第42页 |
·节目技术的融合 | 第42页 |
·创新性 | 第42-43页 |
·自主创新 | 第42-43页 |
·模仿创新 | 第43页 |
·平民性 | 第43-44页 |
·娱乐性 | 第44-45页 |
·本土化 | 第45-46页 |
·主导性 | 第46-47页 |
7 引进吸收,走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创新之路 | 第47-53页 |
·引进的目的在于创新 | 第47-49页 |
·本土化 | 第47-48页 |
·多元化 | 第48页 |
·亲民化 | 第48-49页 |
·个性化 | 第49页 |
·节目内容的创新 | 第49-50页 |
·节目选题的创新 | 第49页 |
·主持人风格的创新 | 第49-50页 |
·叙事结构的创新 | 第50页 |
·节目品牌的创建 | 第50-53页 |
8 结语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