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以工程—试验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初始阶段 | 第9-10页 |
·理论研究 | 第10-12页 |
·当前以数值模拟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的深化阶段 | 第12-1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隧道工程概况 | 第16-20页 |
·工程设计概况 | 第16页 |
·隧道地形地貌 | 第16页 |
·堆积体隧道仰坡地质条件 | 第16-19页 |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气象、水文 | 第17-18页 |
·地层岩性 | 第18页 |
·地质构造 | 第18-19页 |
·水文地质 | 第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堆积体地层隧道稳定性渗流–应力耦合分析 | 第20-46页 |
·有限元法 | 第20-24页 |
·有限元本构关系 | 第21-23页 |
·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组的求解 | 第23-24页 |
·MIDAS/GTS 的特点 | 第24页 |
·分析目的 | 第24页 |
·计算方法 | 第24-27页 |
·流动法则 | 第25页 |
·基本方程 | 第25-26页 |
·有限元方程 | 第26页 |
·有效应力原理 | 第26-27页 |
·耦合分析基本方程 | 第27页 |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岩体(围岩)及初期支护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27-28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结果分析 | 第29-45页 |
·孔隙水压力特征 | 第29-32页 |
·围岩应力特征 | 第32-35页 |
·初期支护特征 | 第35-39页 |
·围岩位移特征 | 第39-44页 |
·等效塑性应变特征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堆积体地层注浆效果渗流–应力耦合分析 | 第46-60页 |
·饱和非饱和渗流的基本理论 | 第46-48页 |
·水相和气相的Darcy 定律 | 第46页 |
·气相的Darcy 定律或Fick 定律 | 第46-48页 |
·围岩注浆堵水 | 第48-49页 |
·计算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 | 第49-51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57页 |
·入渗量分析 | 第51-52页 |
·围岩应力分析 | 第52-53页 |
·围岩位移分析 | 第53-55页 |
·初期支护分析 | 第55-57页 |
·等效塑性应变特征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5 堆积体地层隧道仰坡稳定性渗流–应力耦合分析 | 第60-70页 |
·雨水入渗 | 第60页 |
·考虑降雨入渗条件下仰坡稳定性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 | 第60-62页 |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概述 | 第60-62页 |
·MIDAD/GTS 分析边仰坡稳定原理 | 第62页 |
·模型建立 | 第62-63页 |
·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边坡稳定计算 | 第67-68页 |
·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