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6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9-26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6-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2章 R-I-P价值链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体系概述 | 第29-41页 |
·R-I-P概述 | 第29-31页 |
·R-I-P价值链节能减排的内涵及特征 | 第31-33页 |
·R-I-P价值链节能减排的内涵 | 第31-32页 |
·R-I-P价值链节能减排的特征 | 第32-33页 |
·科技支撑体系及节能减排科技支撑体系 | 第33-38页 |
·科技支撑及科技支撑体系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3-35页 |
·节能减排科技支撑体系 | 第35-38页 |
·R-I-P价值链选择 | 第38-40页 |
·铁矿石资源-钢铁产业-汽车产品价值链的选择 | 第38-39页 |
·R-I-P的关联关系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面向铁矿石资源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体系 | 第41-57页 |
·铁矿石资源节能减排与科技发展的概述 | 第41-44页 |
·铁矿石资源节能减排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 第41页 |
·科技发展对铁矿石资源节能减排的作用 | 第41-42页 |
·面向铁矿石资源节能减排分析 | 第42-44页 |
·科学技术对铁矿石资源节能减排的支撑体系 | 第44-50页 |
·面向铁矿石资源节能减排的共性技术 | 第44-46页 |
·铁矿石资源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 | 第46-50页 |
·面向铁矿石资源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实施 | 第50-56页 |
·面向铁矿石资源节能减排的实现路径 | 第50-54页 |
·面向铁矿石资源节能减排的实践 | 第54-55页 |
·面向铁矿石资源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体系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面向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体系 | 第57-74页 |
·产业钢铁节能减排与科技发展的概述 | 第57-61页 |
·钢铁产业节能减排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 第57-58页 |
·科技发展对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的作用 | 第58-59页 |
·面向钢铁产业的节能减排分析 | 第59-61页 |
·科学技术对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的支撑体系 | 第61-64页 |
·面向产业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技术 | 第61-62页 |
·面向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的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 第62页 |
·面向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的新能源技术 | 第62-63页 |
·面向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的水资源利用技术 | 第63-64页 |
·面向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的共性技术 | 第64页 |
·面向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实施 | 第64-73页 |
·面向钢铁产业的节能减排的实现路径 | 第64-68页 |
·面向钢铁产业的节能减排的实践 | 第68-69页 |
·面向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体系 | 第69-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面向汽车产品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体系 | 第74-94页 |
·产品汽车节能减排与科技发展的概述 | 第74-77页 |
·汽车产品节能减排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 第74-75页 |
·科技发展对汽车产品节能减排的作用 | 第75-76页 |
·面向汽车产品的节能减排分析 | 第76-77页 |
·科学技术对汽车产品节能减排的支撑体系 | 第77-88页 |
·面向汽车产品节能减排的LCD分析方法 | 第77-80页 |
·面向汽车产品节能减排的产品设计 | 第80-83页 |
·面向汽车产品系统的节能减排设计 | 第83-88页 |
·面向汽车产品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实施 | 第88-93页 |
·面向汽车产品的节能减排的实现路径 | 第88-89页 |
·面向汽车产品的节能减排的实践 | 第89页 |
·面向汽车产品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体系 | 第89-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6章 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制度安排与政策支持 | 第94-100页 |
·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激励机制 | 第94-95页 |
·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约束机制 | 第95-96页 |
·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监督机制 | 第96-97页 |
·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协调机制 | 第97-98页 |
·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评价机制 | 第9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7章 以R-I-P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实证研究 | 第100-124页 |
·数据选择 | 第100-102页 |
·我国R-I-P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实证分析 | 第102-108页 |
·R-I-P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02-103页 |
·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体系风险评价 | 第103-108页 |
·模型变量选择及数据处理 | 第108-110页 |
·VAR模型的科技支撑指标对节能减排的影响检验 | 第110-123页 |
·G、R和S对T的影响分析 | 第110-113页 |
·EP、EU和T对Y的影响分析 | 第113-116页 |
·C、E和P对Y的影响分析 | 第116-120页 |
·E、P及T的影响分析 | 第120-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24-127页 |
·全文总结 | 第124-125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25-126页 |
·研究展望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