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古典情怀的延续 | 第11-21页 |
一、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化用 | 第11-13页 |
二、意象:苦涩记忆的时空性摹写 | 第13-16页 |
(一) 女性意象 | 第13-15页 |
(二) 悲秋的情感意象 | 第15-16页 |
三、意境:朦胧心绪的再造性想象 | 第16-18页 |
四、意绪:晦暗生活的现实性再现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超越古典的艺术手法 | 第21-31页 |
一、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 | 第21-23页 |
二、凸显诗歌情感节奏 | 第23-25页 |
三、隐显适中的抒情方式 | 第25-28页 |
四、从情到理的观念转变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接受动因及超越得失 | 第31-41页 |
一、古典诗歌的接受动因 | 第31-36页 |
(一)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2-33页 |
(二) 家园气息 | 第33-34页 |
(三) 传统道家文化的有力熏陶 | 第34-36页 |
二、超越中国古典诗歌的得失 | 第36-41页 |
(一) 超越古典诗歌的成就 | 第36-38页 |
(二) 超越古典诗歌的局限 | 第38-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注释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