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软岩物理力学性质 | 第10-11页 |
| ·软岩巷道支护机理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 第2章 薛村矿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 第15-24页 |
| ·工程概况 | 第15-16页 |
| ·巷道所在位置 | 第15页 |
| ·围岩地质构造 | 第15-16页 |
| ·软岩的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 ·软岩的定义 | 第16-17页 |
| ·软岩的物理力学属性及其工程特性 | 第17页 |
| ·软岩的分类 | 第17-18页 |
| ·薛村矿三水平巷道的围岩特性 | 第18-20页 |
| ·薛村矿的深井临界深度 | 第18-19页 |
| ·深部高应力软岩定义 | 第19页 |
| ·薛村矿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 第19-20页 |
| ·薛村矿三水平巷道类型的确定 | 第20页 |
| ·薛村矿三水平变电所与水泵房的岩石物理与力学参数测定 | 第20-23页 |
| ·实验目的 | 第20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0-21页 |
| ·物理力学参数测定方法和试件加工 | 第21-22页 |
| ·岩样的破坏特征和岩石成份分析 | 第22页 |
| ·实验结果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薛村矿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第24-38页 |
| ·薛村矿高应力软岩巷道相似材料模拟与分析 | 第24-30页 |
|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目的 | 第24页 |
| ·相似模拟实验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24-30页 |
| ·薛村矿三水平变电所与水泵房巷道的数值模拟 | 第30-33页 |
| ·FLAC3D 软件介绍 | 第30页 |
| ·巷道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 ·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32-33页 |
| ·薛村矿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 第33-34页 |
| ·造成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的因素 | 第34-37页 |
| ·工程地质因素 | 第34-36页 |
| ·工程技术因素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综合支护机理 | 第38-47页 |
| ·软岩巷道工程支护原理 | 第38页 |
| ·最佳支护时间和最佳支护时段 | 第38-40页 |
| ·最佳支护时间和最佳支护时段的概念 | 第39页 |
| ·最佳支护时间(Ts)的物理意义 | 第39-40页 |
| ·软岩巷道工程支护原则 | 第40-42页 |
| ·工程优化原则 | 第40页 |
| ·对症下药原则 | 第40-41页 |
| ·过程原则 | 第41页 |
| ·塑性圈原则 | 第41-42页 |
| ·薛村矿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综合支护作用机理 | 第42-45页 |
|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作用机理 | 第42-44页 |
| ·注浆作用机理 | 第44-45页 |
| ·钢筋网作用机理 | 第45页 |
| ·薛村矿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对策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5章 薛村矿三水平变电所与水泵房支护方案设计 | 第47-56页 |
| ·断面设计 | 第47-48页 |
| ·薛村矿三水平变电所与水泵房支护设计参数 | 第48-52页 |
| ·锚杆长度和间排距的理论计算 | 第48-49页 |
| ·锚索长度和排距的理论计算 | 第49-50页 |
| ·薛村矿变电所支护参数确定 | 第50-52页 |
| ·变电所与水泵房注浆加固设计 | 第52-53页 |
| ·支护施工要点 | 第53页 |
| ·支护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 ·位移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3-54页 |
| ·应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 ·数值模拟结论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6章 矿压观测及结果分析 | 第56-64页 |
| ·观测内容与测站布置 | 第56-58页 |
| ·矿压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58-62页 |
| ·锚杆受力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 ·表面收敛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59-61页 |
| ·深部位移结果及分析 | 第61-62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