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后锚固锥体破坏与作用效应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概述 | 第8-11页 |
| ·国内外关于后锚固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 ·国内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国外的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后锚固受拉承载力计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34页 |
| ·后锚固锚固机理 | 第18-19页 |
| ·膨胀锚栓 | 第18页 |
| ·扩孔锚栓 | 第18页 |
| ·粘结型化学锚栓 | 第18-19页 |
| ·化学植筋 | 第19页 |
| ·力的传递 | 第19-21页 |
| ·不同锚固形式下荷载传递的不同 | 第19页 |
| ·单锚的荷载传递过程 | 第19-21页 |
| ·后锚固破坏形式 | 第21-23页 |
| ·后锚固受拉承载力计算 | 第23-26页 |
| ·钢材破坏受拉承载力计算 | 第23页 |
| ·混凝土锥体破坏受拉承载力计算 | 第23-24页 |
| ·胶体—混凝土粘结破坏承载力计算 | 第24-25页 |
| ·胶体—钢材粘结破坏承载力计算 | 第25页 |
| ·混凝土锥体—粘结复合型破坏承载力计算 | 第25-26页 |
| ·后锚固植筋破坏过程分析 | 第26-27页 |
| ·后锚固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1页 |
| ·混凝土强度 | 第27-28页 |
| ·基材配筋 | 第28-29页 |
| ·基材开裂 | 第29页 |
| ·植筋的埋置深度 | 第29-30页 |
| ·边距与间距 | 第30-31页 |
| ·构件厚度 | 第31页 |
| ·其它因素 | 第31页 |
| ·最佳破坏形态确定及理论计算公式 | 第31-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塑性力学问题求解的新方法 | 第34-41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塑性力学的基本假定 | 第34-35页 |
| ·经典塑性理论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 ·弹塑性全量理论 | 第35页 |
| ·弹塑性增量理论 | 第35-37页 |
| ·塑性力学求解新方法简介及其重要结论 | 第37-40页 |
| ·塑性力学问题的统一基本方程组 | 第37-38页 |
| ·塑性力学求解新方法的物理解释 | 第38-39页 |
| ·塑性力学求解新方法的优势 | 第39-40页 |
| ·一些特殊边界条件下弹塑性应力场的重要结论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锚固效应的足尺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 第41-58页 |
| ·概述 | 第41-43页 |
| ·试验目的 | 第41页 |
| ·试验方案 | 第41-43页 |
| ·拉拔试验 | 第43页 |
| ·试验结果 | 第43-46页 |
| ·锚固作用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46-57页 |
| ·数值分析模型的选取 | 第46-48页 |
| ·建模与网格划分 | 第48-50页 |
| ·加载与求解 | 第50-51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后锚固锥体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 第58-74页 |
| ·概述 | 第58页 |
| ·数值模拟计算 | 第58-66页 |
| ·建模与网格划分 | 第58-60页 |
| ·基体应力场分析 | 第60-63页 |
| ·破坏应力的确定 | 第63-66页 |
| ·D-P准则 | 第66-67页 |
| ·Drucker—Prager(DP)准则 | 第66-67页 |
| ·混凝土材料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的确定 | 第67页 |
| ·用应力场描述锚固体破坏规律的研究 | 第67-71页 |
| ·DP准则的直接运用 | 第67-70页 |
| ·破坏判据的修正 | 第70-71页 |
| ·破坏判据进一步试验验证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 ·主要结论 | 第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