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

深部巷道破裂岩体块系介质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5页
     ·岩石扩容—碎胀特性研究进展第14-19页
     ·岩石强度准则和本构模型研究综述第19-21页
     ·破裂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综述第21-25页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第25-28页
第二章 岩石扩容-碎胀及破坏特性试验研究第28-59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试验过程及分析第29-43页
     ·岩样制备与试验系统第29-30页
     ·试验方案设计及步骤第30-32页
     ·岩样试验结果第32-38页
     ·试验结果初步分析第38-43页
 §2.3 岩石强度与变形演化规律分析第43-52页
     ·变形参数演化特征第43-46页
     ·强度参数演化特征第46-49页
     ·扩容参数演化特征第49-51页
     ·岩石破坏形态及力学性质分析第51-52页
 §2.4 岩石扩容—碎胀变形破坏机理分析第52-57页
 §2.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三章 岩石扩容—碎胀渐近破坏本构模型研究第59-89页
 §3.1 引言第59-61页
 §3.2 岩石扩容—碎胀屈服准则第61-66页
     ·特征应力演化特征第61-64页
     ·岩石损伤扩容与破裂碎胀屈服准则第64-66页
 §3.3 岩石扩容—碎胀渐近破坏本构模型第66-88页
     ·本构模型的塑性势函数第68页
     ·本构模型的加卸载条件第68-69页
     ·本构模型的硬化—软化规律第69-72页
     ·本构模型的程序实现第72-84页
     ·本构模型的程序验证第84-88页
 §3.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四章 块体胶结界面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第89-102页
 §4.1 引言第89-90页
 §4.2 块体边界力学行为及接触模型第90-92页
     ·块体边界接触力学行为第90页
     ·块体边界接触材料模型第90-92页
 §4.3 块体胶结界面弹塑性本构模型第92-101页
     ·增量弹性法则第93页
     ·屈服函数和塑性势函数第93-94页
     ·胶结界面的硬化—软化特性第94-95页
     ·塑性修正第95-98页
     ·本构模型的数值实现及验证第98-101页
 §4.4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硐室周边岩体结构特征及其力学参数研究第102-118页
 §5.1 引言第102-104页
 §5.2 Voronoi随机裂隙网络模拟第104-106页
     ·Voronoi图数学原理第104-105页
     ·Voronoi离散块体模型特点第105-106页
 §5.3 微观力学参数研究第106-116页
     ·校准试验流程第107-109页
     ·微观参数敏感性分析第109-115页
     ·微观力学参数取值原则第115-116页
 §5.4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六章 深部巷道围岩破裂演化规律及支护对策研究第118-146页
 §6.1 引言第118-119页
 §6.2 工程概况第119-120页
 §6.3 巷道围岩破裂演化规律数值仿真第120-132页
     ·数值模型和计算条件第121-122页
     ·微观力学参数的确定第122-125页
     ·位移场演化特征第125-127页
     ·应力场演化特征第127-129页
     ·塑性区演化特征第129-131页
     ·破裂损伤区演化特征第131-132页
 §6.4 深部巷道稳定性控制机理及支护对策第132-145页
     ·巷道稳定性控制机理第132-135页
     ·巷道支护方案设计第135-137页
     ·支护效果数值仿真第137-143页
     ·现场支护试验第143-145页
 §6.5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46-149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第146-148页
 §7.2 下一步研究展望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附录: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论文发表情况第159-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元地质环境下狭长型基坑围护体系与防渗体系研究
下一篇:露天采场内大型边缘矿开采的岩体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