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0-11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2页 |
| 第2章 传动链对象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12-23页 |
| ·传动链对象模型的建立 | 第12-13页 |
| ·传动链传动精度的影响因素 | 第13-16页 |
| ·齿轮传动精度对传动链转角误差的影响 | 第14-15页 |
| ·传动轴的扭转变形对传动链转角误差的影响 | 第15-16页 |
| ·基于误差激励的齿轮传动回转误差的计算 | 第16-21页 |
| ·基于误差激励的齿轮传动回转误差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 ·基于误差激励的齿轮传动回转误差计算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 ·基于误差激励的齿轮传动回转误差计算 | 第18-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3章 主轴—刀架传动链数学模型 | 第23-41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齿轮系统基本分析模型介绍 | 第23-26页 |
| ·齿轮副的刚度—阻尼分析模型 | 第23-25页 |
| ·齿轮副的轮齿啮合综合误差分析模型 | 第25-26页 |
| ·头架传动链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6-30页 |
| ·头架箱齿轮-转子系统刚度—阻尼分析模型 | 第26-28页 |
| ·头架的轮齿啮合综合误差分析模型 | 第28-30页 |
| ·行星差速器数学模型 | 第30-34页 |
| ·行星差速器的刚度—阻尼分析模型 | 第30-33页 |
| ·差速器的轮齿啮合综合误差分析模型 | 第33-34页 |
| ·主轴—刀架传动链的总体传递函数的计算 | 第34-38页 |
| ·主轴—刀架刚度—阻尼传动链的传递函数计算 | 第34-35页 |
| ·主轴—刀架轮齿啮合综合误差传动链的传递函数计算 | 第35-36页 |
| ·综合考虑刚度—阻尼和周节误差整体模型的传递函数计算 | 第36-38页 |
| ·不同负载扭矩下的输出响应比较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补偿传动链数学模型 | 第41-53页 |
| ·齿轮31—太阳轮s刚度—阻尼分析模型 | 第41-46页 |
| ·齿轮31—齿轮46刚度—阻尼分析模型 | 第41-42页 |
| ·内齿圈R-太阳轮s刚度-阻尼传动链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2-45页 |
| ·补偿传动链的刚度—阻尼模型的转角传递函数 | 第45-46页 |
| ·齿轮31—太阳轮s轮齿啮合综合误差分析模型 | 第46-50页 |
| ·齿轮31—齿轮46轮齿啮合综合误差分析模型 | 第46-47页 |
| ·内齿圈R-太阳轮s轮齿啮合综合误差的传动链模型 | 第47-49页 |
| ·补偿传动链的轮齿啮合综合误差模型的转角传递函数 | 第49-50页 |
| ·补偿传动链数学模型的总传递函数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5章 主轴—刀架传动链同步精度补偿的控制模型 | 第53-61页 |
| ·主轴—刀架传动链同步精度补偿的控制系统组成 | 第53-55页 |
| ·伺服电机控制模型 | 第53-55页 |
| ·控制器的确定 | 第55页 |
| ·补偿控制模型的性能分析 | 第55-57页 |
| ·补偿控制模型的控制精度分析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 ·总结 | 第61-62页 |
| ·展望 | 第62-63页 |
| 附录1 | 第63-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