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绪论 | 第15-23页 |
一、关于文化家族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5-19页 |
二、南朝东海徐氏家族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9-22页 |
三、研究方法与架构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南朝东海徐氏溯源 | 第23-64页 |
第一节 徐姓渊源 | 第23-44页 |
一、得姓徐国,植根齐鲁 | 第23-28页 |
二、“仁义之王”:徐偃王 | 第28-44页 |
第二节 汉代东海徐氏郡望的形成 | 第44-64页 |
一、齐鲁多徐氏,徐氏多儒生 | 第44-57页 |
二、汉代东海徐氏郡望的形成 | 第57-64页 |
第二章 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政治地位的变迁 | 第64-99页 |
第一节 东海徐氏家族的南迁 | 第64-69页 |
一、永嘉南渡前后 | 第64-66页 |
二、“海岱清士”:徐宁南迁与家族基业的初创 | 第66-69页 |
第二节 东海徐氏家族在宋齐的崛起与沉寂 | 第69-89页 |
一、“顾命大臣”:徐羡之与东海徐氏的崛起 | 第69-76页 |
二、“任遇隆重”:徐湛之与东海徐氏的兴盛 | 第76-83页 |
三、“任居端揆”:徐孝嗣与东海徐氏的荣隆 | 第83-87页 |
四、三宰相之死与东海徐氏在齐末的沉寂 | 第87-89页 |
第三节 东海徐氏家族在梁陈的发展与衰落 | 第89-99页 |
一、梁朝:东海徐氏家族的复兴 | 第89-93页 |
二、陈朝:东海徐氏家族的发展 | 第93-98页 |
三、时代的终结与徐氏家族的衰落 | 第98-99页 |
第三章 东海徐氏家族的家风、信仰与文学 | 第99-143页 |
第一节 东海徐氏家族的家风与信仰 | 第99-115页 |
一、儒学传统与家风 | 第99-107页 |
二、宋齐:崇道尚玄 | 第107-112页 |
三、梁陈:向佛 | 第112-115页 |
第二节 家风与信仰对家族文学的影响 | 第115-122页 |
一、儒学思想及家风对家族文学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二、道、玄思想对家族文学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三、佛学思想对家族文学的影响 | 第119-122页 |
第三节 东海徐氏家族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 第122-143页 |
一、东海徐氏家族在南朝著述考略 | 第122-127页 |
二、宋齐:文学的积累 | 第127-136页 |
三、梁陈:文学的全盛 | 第136-140页 |
四、东海徐氏家族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 第140-143页 |
第四章 “人中骐骥”:徐勉 | 第143-220页 |
第一节 徐勉的成才之路 | 第144-157页 |
一、“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家庭教育 | 第144-145页 |
二、“下帏专学”:国学教育 | 第145-157页 |
第二节 徐勉文化交游考 | 第157-177页 |
一、徐勉与西邸文人集团的交游 | 第158-160页 |
二、徐勉在萧梁时期的交游 | 第160-171页 |
三、“朝有进贤,野无遗逸”:徐勉对文士的荐拔 | 第171-177页 |
第三节 徐勉对萧统《文选》编纂的影响 | 第177-191页 |
一、徐勉与萧统的特殊关系 | 第177-181页 |
二、徐勉对《文选》编纂的重要影响 | 第181-191页 |
第四节 徐勉的学术成就 | 第191-209页 |
一、“斯文在斯”:徐勉之礼学 | 第192-195页 |
二、“崇山增构”:徐勉之《华林遍略》 | 第195-209页 |
第五节 徐勉的诗文成就 | 第209-220页 |
一、雍容穆如:徐勉之诗 | 第209-216页 |
二、“丽而有体”:徐勉之文 | 第216-220页 |
第五章 “仲宣之才”:徐摛——兼论东海徐氏其他重要诗人的创作 | 第220-268页 |
第一节 徐摛与宫体诗的兴起 | 第220-224页 |
一、“春坊尽学之” | 第220-221页 |
二、宫体舵手的锻造 | 第221-224页 |
第二节 徐摛对萧纲的影响与宫体诗的全盛 | 第224-234页 |
一、徐摛与萧纲的特殊关系 | 第224-228页 |
二、徐摛对萧纲创作的重要影响 | 第228-234页 |
第三节 徐摛宫体诗的特点 | 第234-242页 |
一、偏而艳的题材 | 第235-238页 |
二、声而采的形式 | 第238-242页 |
第四节 徐悱与刘令娴 | 第242-262页 |
一、才俊才女之合 | 第243-246页 |
二、“尔时已为高响” | 第246-249页 |
三、“文尤清拔” | 第249-256页 |
四、“式传琴瑟,相酬典坟” | 第256-262页 |
第五节 “南路徐”:徐君蒨 | 第262-268页 |
一、徐君蒨及其避祸心态 | 第262-265页 |
二、“文冠一府”:徐君蒨之诗 | 第265-268页 |
第六章 “天上麒麟”:徐陵 | 第268-324页 |
第一节 徐陵成才的家庭环境 | 第268-278页 |
一、父系母系 | 第268-274页 |
二、其他姻亲 | 第274-278页 |
第二节 徐陵的文学交游 | 第278-300页 |
一、徐陵与萧纲及其文学集团的交游 | 第279-282页 |
二、徐陵与北方文人的交游 | 第282-295页 |
三、徐陵在陈朝的文学交游 | 第295-300页 |
第三节 “一代文宗”:徐陵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 第300-311页 |
一、徐陵著述及流传考略 | 第301-302页 |
二、徐陵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 第302-311页 |
第四节 徐陵与《玉台新咏》 | 第311-324页 |
一、《玉台新咏》为徐陵撰考 | 第312-318页 |
二、《玉台新咏》的价值与影响 | 第318-324页 |
结语 | 第324-32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28-337页 |
附录 | 第337-369页 |
一、南朝东海徐氏家族世系表 | 第337-338页 |
二、“不有所废,将焉以兴”——徐羡之对元嘉之治的贡献 | 第338-347页 |
三、徐羡之之死原因评析 | 第347-360页 |
四、徐湛之告密与其高压心态 | 第360-369页 |
后记 | 第369-3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3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