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C2C在线反馈机制的特征及角色研究--基于代理理论与信任理论的双重视角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第一章 导言第9-23页
   ·背景第9-15页
     ·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诞生及兴起第9-10页
     ·网络拍卖市场的重生第10-12页
     ·网络拍卖市场中的欺诈第12-13页
     ·中国网络C2C市场的"蜕变"第13-15页
   ·问题的界定第15-17页
     ·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代理问题第15页
     ·交易不确定所产生的信任问题第15-16页
     ·声誉反馈机制的角色: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增加在线信任第16-17页
   ·研究内容第17-18页
   ·创新点第18-19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研究目的第19页
     ·研究意义第19-20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论文结构第21-23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3-71页
   ·网络拍卖第23-30页
     ·网络拍卖与传统拍卖之间的差别第23-24页
     ·网络拍卖的方式第24-26页
     ·网络拍卖的行为第26-30页
   ·网络市场的特征第30-34页
     ·网络市场的效率第30-32页
     ·网络市场的"柠檬"第32-34页
   ·信任与网上信任第34-57页
     ·信任的概念第34-42页
     ·信任的测量第42-45页
     ·信任的前置性研究第45-51页
     ·网上信任的机制性研究第51-57页
   ·网络声誉反馈评级机制第57-67页
     ·网络反馈机制设计第57-60页
     ·网络反馈机制作用第60-67页
   ·文献评论第67-71页
第三章 中国C2C网购市场及反馈机制第71-84页
   ·中国C2C网络购物的发展第71-73页
   ·中国C2C网购市场的结构第73-76页
   ·中国C2C市场信用反馈机制第76-83页
     ·淘宝网信用反馈规则第76-77页
     ·eBay易趣网信用反馈规则第77-79页
     ·拍拍网信用反馈规则第79-82页
     ·百度有啊信用反馈规则第82-83页
   ·小结第83-84页
第四章 基础理论分析第84-94页
   ·消费者决策理论第84-85页
   ·委托代理理论第85-88页
   ·社会交换理论第88-90页
   ·互惠理论第90-93页
     ·直接互惠第92页
     ·间接互惠第92-93页
   ·小结第93-94页
第五章 在线反馈机制的特征研究第94-102页
   ·反馈机制的概念第94-98页
   ·反馈机制的特征第98-102页
第六章 反馈机制角色的微观理论模型第102-112页
   ·反馈机制对于成交概率的理论模型第102-103页
   ·反馈机制对于成交价格的理论模型第103-107页
   ·反馈机制对于信任形成的理论模型第107-110页
   ·小结第110-112页
第七章 反馈机制角色的市场实证模型第112-123页
   ·反馈机制的角色研究一:主效应模型第112-114页
   ·研究一:主路径假设第114-118页
     ·反馈机制对代理问题的影响假设第114-115页
     ·反馈机制对信任问题的影响假设第115-117页
     ·交易意愿的决定因素第117页
     ·溢价意愿的决定因素第117-118页
   ·反馈机制的角色研究二:调节效应模型第118-119页
   ·研究二:调节路径假设第119-120页
     ·网购经验的调节作用假设第119-120页
     ·性别的调节作用假设第120页
   ·变量衡量第120-122页
   ·小结第122-123页
第八章 数据收集与假设验证第123-136页
   ·反馈机制的特征量表开发第123-125页
     ·问项开发第123-124页
     ·问项精炼第124页
     ·量表确认第124-125页
   ·问卷设计及前调第125-126页
   ·数据收集第126页
   ·数据分析第126-133页
     ·样本描述第126-128页
     ·衡量模型第128-132页
     ·路径分析第132-133页
   ·进一步验证第133-134页
   ·研究小结第134-136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第136-149页
   ·结论讨论第136-138页
   ·理论贡献第138-139页
   ·管理启示第139-144页
     ·启示一:针对反馈机制设计与管理的建议第139-140页
     ·启示二:针对网络市场的发展与规范的思考第140-144页
   ·研究不足和未来方向第144-149页
     ·研究模型的深化和扩展第144-146页
     ·相关主题的探索和尝试第146-149页
第十章 后记第149-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附录一 调查问卷第171-174页
附录二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第174-176页
   ·反馈机制特征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第174页
   ·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第174-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息技术使能的流程柔性和效率的双元性研究
下一篇:几种软物质材料的物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