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日蒙关系探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导论 | 第9-13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一、冷战后日蒙关系的发展特点 | 第13-23页 |
| (一) 冷战结束至二十世纪末日蒙关系发展的特点 | 第13-16页 |
| 1、政治交流的不对称 | 第13-14页 |
| 2、经济合作的低层次性和单一性 | 第14-16页 |
| (二) 新世纪日蒙关系发展的特点 | 第16-23页 |
| 1、政治合作与交流日趋对称和平衡 | 第16页 |
| 2、经济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深化和扩展 | 第16-20页 |
| 3、文化和环保领域合作的起步与发展 | 第20-23页 |
| 二、冷战后日蒙关系发展的动因 | 第23-30页 |
| (一) 国际政治环境的巨变 | 第23-24页 |
| (二) 蒙古外交战略的转型 | 第24-26页 |
| 1、冷战期间“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 第24-25页 |
| 2、平衡外交战略(多支点、等距离外交战略) | 第25-26页 |
| (三) 蒙古经济发展的要求 | 第26-27页 |
| (四) 日本外交政策的转向 | 第27-30页 |
| 三、冷战后日蒙关系发展的障碍 | 第30-41页 |
| (一) 蒙古地缘政治环境的制约 | 第30-33页 |
| (二) 日本和蒙古国的因素 | 第33-38页 |
| 1、日本方面的因素 | 第33-36页 |
| 2. 蒙古国自身的因素 | 第36-38页 |
| (三) 大国因素的制约 | 第38-41页 |
| 1、中俄两国的制约 | 第38-40页 |
| 2、美国因素的制约 | 第40-41页 |
| 四、冷战后日蒙关系发展的影响 | 第41-45页 |
| (一) 对日蒙两国的影响 | 第41-42页 |
| 1、对日本的影响 | 第41页 |
| 2、对蒙古国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二) 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三) 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 第43-45页 |
| 五、内陆国和岛国外交关系发展分析 | 第45-47页 |
| (一) 内陆国和海岛国的概念和特点 | 第45页 |
| 1、内陆国的概念和特点 | 第45页 |
| 2、岛国的概念和特点 | 第45页 |
| (二) 内陆国和岛国外交关系发展分析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