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营养卫生、食品卫生论文--饮食卫生与食品检查论文--食品卫生与检验论文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分子进化与酸应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摘要第1-18页
Abstract第18-25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25-53页
 1.李斯特菌属概述第26页
 2.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力第26-29页
 3.单增李斯特菌的毒力因子与致病机理第29-49页
   ·抗应激相关因子第29-45页
   ·黏附与侵袭相关因子第45-48页
   ·细胞内感染相关因子第48-49页
   ·其他毒力因子第49页
 4.李斯特菌属细菌分子进化第49-52页
   ·水平转移机制第49-51页
   ·非典型李斯特菌第51-52页
 5.研究目的第52-53页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第53-288页
 第一章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与致病力第54-95页
  第一节 李斯特菌种别及谱系鉴定方法的建立第54-66页
   1.材料与方法第55-59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55页
   ·主要试剂第55页
   ·基因组DNA制备第55页
   ·PCR体系建立第55-58页
   ·食品相关分离株鉴定第58页
   ·种别确证试验第58页
   ·基因登录号第58-59页
   2.结果第59-66页
   ·PCR靶基因序列分析第59-61页
   ·多重PCR的建立第61-63页
   ·食品相关分离株的鉴定及种别确证第63-65页
   ·非典型单增李斯特菌特性分析第65-66页
  第二节 我国代表性食品中李斯特菌的流行特征及致病性第66-81页
   1.材料与方法第67-74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67页
   ·主要试剂第67页
   ·李斯特菌流行情况分析第67页
   ·谱系、血清型与流行克隆分析第67-70页
   ·感染相关基因检测第70-71页
   ·碳水化合物发酵试验第71页
   ·实验动物毒力试验第71-72页
   ·细胞空斑试验第72-73页
   ·基因登录号第73-74页
   2.结果第74-81页
   ·李斯特菌在13个省食品中的流行情况第74页
   ·李斯特菌在7大类食品中的流行情况第74-76页
   ·李斯特菌各个种在食品中的分布第76-77页
   ·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的谱系与血清型第77-78页
   ·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的感染相关基因构成第78-79页
   ·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的体内外致病力第79-81页
  第三节 进口水产品中李斯特菌的检出率及致病性第81-92页
   1.材料与方法第82-86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82页
   ·主要试剂第82页
   ·谱系、血清型与流行克隆分析第82页
   ·多位点序列分型与分析第82-86页
   ·感染相关基因检测第86页
   ·小鼠相对毒力试验第86页
   ·基因登录号第86页
   2.结果第86-92页
   ·李斯特菌在进口水产品中的流行情况第86-87页
   ·单增李斯特菌进口水产品分离株的谱系与血清型第87页
   ·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第87-90页
   ·单增李斯特菌进口水产品分离株的感染相关基因构成第90页
   ·单增李斯特菌进口水产品分离株的致病力第90-92页
  本章讨论第92-95页
 第二章 单增李斯特菌谱系Ⅲ的多样性与分子进化第95-174页
  第一节 内化素家族在单增李斯特菌中的分布第95-113页
   1.材料与方法第96-105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96页
   ·主要试剂第96页
   ·内化素基因检测第96-105页
   ·细胞黏附力测定第105页
   2.结果第105-113页
   ·内化素AB在单增李斯特菌中的分布第105页
   ·内化素C、内化素I和内化素J在单增李斯特菌中的分布第105-106页
   ·ascB-dapE内化素岛在单增李斯特菌中的多态性第106-107页
   ·内化素F与内化素lmo2026在单增李斯特菌中的分布第107页
   ·其他种特异性内化素基因在单增李斯特菌谱系Ⅲ中的分布第107-108页
   ·单增李斯特菌.无害李斯特菌共有内化素基因在单增李斯特菌谱系Ⅲ的分布第108页
   ·谱系Ⅲ的内化素型第108页
   ·不同ascB-dapE结构菌株的黏附力第108-113页
  第二节 单增李斯特菌谱系Ⅲ菌株的表型与基因型多态性第113-125页
   1.材料与方法第113-117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113-114页
   ·主要试剂第114页
   ·血清分型第114-115页
   ·生化鉴定第115页
   ·生长特性第115页
   ·16S rRNA序列分析第115页
   ·多位点序列分型第115页
   ·ascB-dapE内化素岛结构分析第115-117页
   2.结果第117-125页
   ·血清分型第117页
   ·16S rRNA进化树第117页
   ·生化反应特性第117-118页
   ·生长特性第118页
   ·多位点序列分型第118-124页
   ·ascB-dapE内化素岛结构第124-125页
  第三节 单增李斯特菌谱系Ⅲ菌株的致病力分析第125-141页
   1.材料与方法第126-131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126页
   ·人工胃液中的存活力测定第126页
   ·细胞黏附力、侵袭力与空斑形成能力测定第126页
   ·小鼠毒力试验第126页
   ·谱系Ⅲ菌株对强毒株M5的保护力第126-127页
   ·感染相关基因检测第127-129页
   ·inlA提前终止现象分析第129页
   ·PrfA氨基酸序列分析第129页
   ·磷脂酶PC-PLC体外溶脂活性测定第129页
   ·主要毒力基因与调控基因的荧光定量PCR第129-130页
   ·基于体外强溶脂活性的M7转座突变体筛选第130-131页
   2.结果第131-141页
   ·胃液存活力第131页
   ·细胞黏附力第131页
   ·细胞间扩散能力第131-132页
   ·小鼠毒力第132-134页
   ·谱系Ⅲ菌株对强毒株攻击的保护力第134-135页
   ·感染相关基因分布第135页
   ·ActA与InlA序列分析第135页
   ·主要毒力基因与调控基因表达水平测定第135-136页
   ·PC-PLC的体外溶脂活性第136页
   ·PrfA转座突变株的毒力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第136-137页
   ·PrfA氨基酸序列分析第137-141页
  第四节 单增李斯特菌谱系ⅢA-3弱毒株在进化中的地位第141-166页
   1.材料与方法第141-143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141-142页
   ·菌株M7的全基因组测序第142页
   ·基因组序列分析第142-143页
   2. 结果第143-166页
   ·菌株M7全基因组特点第143-145页
   ·强毒株保守但弱毒株缺失基区分析第145页
   ·弱毒株缺失的特征性基因区域第145-153页
   ·弱毒株特异性基因分析第153-154页
   ·弱毒株特异性基因在无害李斯特菌的分布第154页
   ·李斯特菌第一毒力岛序列分析第154-164页
   ·23S rRNA序列分析第164-165页
   ·弱毒株在系统进化树中的进化地位第165-166页
  本章讨论第166-174页
 第三章 无害李斯特菌的亚群结构与分子进化第174-213页
  第一节 无害李斯特菌的亚群结构模型第174-189页
   1.材料与方法第175-180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175页
   ·生化鉴定第175页
   ·内化素分型第175页
   ·多位点序列分型及序列分析第175-180页
   ·感染相关基因检测第180页
   ·小鼠相对毒力试验第180页
   ·基因登录号第180页
   2.结果第180-189页
   ·生化反应特性第180页
   ·内化素分型第180-183页
   ·多位点序列分型第183-184页
   ·进化分析第184-187页
   ·无害李斯特菌亚群与分离来源的关系第187-188页
   ·感染相关基因检测与小鼠毒力第188-189页
  第二节 无害李斯特菌亚群D的表型及代表性菌株基因组分析第189-209页
   1.材料与方法第189-190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189页
   ·血清分型第189页
   ·生化鉴定第189页
   ·细胞黏附力与细胞间扩散能力测定第189-190页
   ·小鼠毒力试验第190页
   ·菌株L43全基因组测序第190页
   ·inlJ及其两翼区域分析第190页
   2.结果第190-209页
   ·血清型与生化反应特征第190-191页
   ·细胞黏附力与细胞间扩散能力第191页
   ·小鼠毒力第191页
   ·菌株L43基因组序列分析第191-192页
   ·菌株L43缺失基因在单增李斯特菌中的分布第192页
   ·菌株L43含有提前终止的InlJ第192-209页
  本章讨论第209-213页
 第四章 单增李斯特菌酸应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第213-238页
  第一节 单增李斯特菌谷氨酸脱羧酶系统分析第213-220页
   1.材料与方法第214-215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214页
   ·亲水性分析第214页
   ·谷氨酸脱羧酶分布分析第214页
   ·酸性环境中谷氨酸脱羧酶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第214-215页
   2.结果第215-220页
   ·谷氨酸脱羧酶系统结构分析第215-217页
   ·谷氨酸脱羧酶系统在李斯特菌中的分布第217-218页
   ·谷氨酸脱羧酶系统在酸性环境中转录水平变化第218-220页
  第二节 精氨酸脱亚胺酶/鲱精胺脱亚胺酶系统对单增李斯特菌抗酸应激的影响第220-230页
   1.材料与方法第221-223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221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21页
   ·酸性环境中lmo0036-1mo0043转录水平分析第221-222页
   ·arcA、arcB、arcD、aguAl、aguA2缺失突变株构建第222页
   ·不同缺失突变株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特性比较第222-223页
   ·不同缺失突变株在胃液中的存活力测定第223页
   2.结果第223-230页
   ·lmo0036-lm00043基因岛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23-224页
   ·arc家族在酸性环境中的转录水平变化第224页
   ·aguA基因在酸性环境中的转录水平变化第224页
   ·Imo0041与lmo0042在酸性环境中的转录水平变化第224页
   ·arc与aguA缺失突变株在酸性BHI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第224-227页
   ·arc与aguA缺失突变株在酸性MEM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第227-228页
   ·arc与aguA缺失突变株在人工胃液中的存活率第228-230页
  第三节 精氨酸脱亚胺酶/鲱精胺脱亚胺酶系统对单增李斯特菌致病力的影响第230-235页
   1.材料与方法第230-231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230页
   ·细胞黏附力与侵袭力测定第230页
   ·小鼠毒力试验第230-231页
   2.结果第231-235页
   ·arc与aguA缺失突变株的细胞黏附力与侵袭力第231页
   ·arcA缺失突变株对小鼠的毒力第231页
   ·arcB缺失突变株对小鼠的毒力第231-232页
   ·arcD缺失突变株对小鼠的毒力第232-234页
   ·aguAl与aguA2缺失突变株对小鼠的毒力第234-235页
  本章讨论第235-238页
 第五章 单增李斯特菌精氨酸脱亚胺酶/鲱精胺脱亚胺酶系统功能蛋白的作用机制第238-288页
  第一节 精氨酸脱亚胺酶作用的分子机制第238-252页
   1.材料与方法第239-241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239页
   ·质粒与试剂第239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39-240页
   ·胃液中存活力测定第240页
   ·精氨酸脱亚胺酶原核表达、纯化与复性第240页
   ·酶活显色反应(蛋白水平)第240-241页
   ·酶活显色反应(全菌水平)第241页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第241页
   2.结果第241-252页
   ·精氨酸脱亚胺酶系统进化树第241-243页
   ·精氨酸脱亚胺酶结构分析第243页
   ·外源精氨酸对单增李斯特菌胃液中存活力的影响第243-244页
   ·转运因子ArcD对精氨酸的转运作用第244-246页
   ·原核表达精氨酸脱亚胺酶的SDS-PAGE分析第246-247页
   ·精氨酸脱亚胺酶活性分析第247页
   ·精氨酸脱亚胺酶酶促反应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第247-248页
   ·全菌水平精氨酸脱亚胺酶活性分析第248-250页
   ·内源性精氨酸生成途径分析第250-252页
  第二节 鲱精胺脱亚胺酶作用的分子机制第252-264页
   1.材料与方法第252-254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252页
   ·质粒与试剂第252-253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53页
   ·胃液中存活力测定第253页
   ·鲱精胺脱亚胺酶原核表达、纯化与复性第253-254页
   ·氨甲酰腐胺合成第254页
   ·酶活反应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第254页
   ·精氨酸脱羧酶活性测定第254页
   2.结果第254-264页
   ·鲱精胺脱亚胺酶系统进化树第254-256页
   ·鲱精胺脱亚胺酶结构分析第256页
   ·外源鲱精胺对单增李斯特菌胃液中存活力的影响第256-257页
   ·转运因子ArcD对鲱精胺的转运作用第257-258页
   ·原核表达鲱精胺脱亚胺酶的SDS-PAGE分析第258-259页
   ·氨甲酰腐胺的合成与结构验证第259-260页
   ·鲱精胺脱亚胺酶酶促反应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第260-261页
   ·精氨酸脱羧酶活性测定第261页
   ·精氨酸脱羧酶的分布第261-264页
  第三节 氨甲酰转移酶作用的分子机制第264-278页
   1.材料与方法第264-268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264-265页
   ·质粒与试剂第265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65-266页
   ·氨甲酰转移酶的原核表达与纯化第266页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异化反应方向酶活测定第266-267页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同化反应方向酶活测定第267页
   ·腐胺氨甲酰转移酶异化反应方向酶活测定第267-268页
   ·腐胺氨甲酰转移酶同化反应方向酶活测定第268页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第268页
   2.结果第268-278页
   ·氨甲酰转移酶结构分析第268-269页
   ·原核表达氨甲酰转移酶SDS-PAGE分析第269-270页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异化反应活性第270-273页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同化反应活性第273-274页
   ·腐胺氨甲酰转移酶异化反应活性第274-276页
   ·腐胺氨甲酰转移酶同化反应活性第276-278页
  第四节 精氨酸脱亚胺酶基因岛的调控第278-284页
   1.材料与方法第278-279页
   ·菌株及其培养第278页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78页
   ·lmo0041与argR缺失突变株构建第278-279页
   ·细菌的酸应激及总RNA提取与cDNA反转录第279页
   ·精氨酸脱亚胺酶基因岛内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第279页
   ·SigB与PrfA结合位点分析第279页
   2.结果第279-284页
   ·Lmo0041与ArgR亲水性分析第279-280页
   ·lmo0041缺失突变株中精氨酸脱亚胺酶基因岛的转录水平分析第280页
   ·argR缺失突变株中精氨酸脱亚胺酶基因岛的转录水平分析第280-281页
   ·精氨酸脱亚胺酶基因岛SigB结合位点分析第281-282页
   ·精氨酸脱亚胺酶基因岛PrfA结合位点分析第282-284页
  本章讨论第284-288页
全文结论第288-290页
创新点第290-291页
展望第291-292页
参考文献第292-309页
名词缩写第309-310页
作者简介第310-311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311-315页
后记第315-316页

论文共3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芩苷的二次开发研究及含马兜铃酸中药材安全性评价示范研究
下一篇: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的收入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