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电网物理信息系统脆弱性研究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仿真平台的搭建 | 第16-22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仿真平台的搭建环境与使用说明 | 第16-17页 |
2.3 仿真平台的框架 | 第17-20页 |
2.3.1 物理信息系统模型 | 第17-19页 |
2.3.2 潮流计算 | 第19-20页 |
2.3.3 继电保护 | 第20页 |
2.4 仿真平台的运行流程 | 第20-22页 |
第3章 仿真平台关键算法介绍 | 第22-35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图论最短距离弗洛伊德算法简介 | 第22-23页 |
3.3 电网连通性判断算法介绍 | 第23-24页 |
3.4 新主区域选择算法介绍 | 第24-27页 |
3.4.1 解列后的分块区域查找算法 | 第24-27页 |
3.4.2 新主区域查找 | 第27页 |
3.5 发电机调整算法策略 | 第27-35页 |
3.5.1 基于平均策略的调整算法 | 第28-30页 |
3.5.2 基于线路负载率的调整算法 | 第30-32页 |
3.5.3 基于电气距离的调整算法 | 第32-35页 |
第4章 脆弱性评估方法 | 第35-43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基于综合电气介数的脆弱性评估指标 | 第35-39页 |
4.2.1 节点的脆弱性评估方法 | 第35-37页 |
4.2.2 支路的脆弱性评估方法 | 第37-39页 |
4.3 IEEE标准39节点系统脆弱性评估实例 | 第39-43页 |
4.3.1 节点脆弱性评估结果 | 第40-41页 |
4.3.2 支路脆弱性评估结果 | 第41-43页 |
第5章 实验仿真分析 | 第43-57页 |
5.1 引言 | 第43页 |
5.2 物理网故障仿真分析 | 第43-51页 |
5.2.1 基于平均策略调整算法的仿真分析 | 第44-45页 |
5.2.2 基于线路负载率调整算法的仿真分析 | 第45-46页 |
5.2.3 基于电气距离调整算法的仿真分析 | 第46-47页 |
5.2.4 三种调整方法仿真结果对比 | 第47-49页 |
5.2.5 脆弱性指标合理性验证 | 第49-51页 |
5.3 物理网故障与通信故障同时发生时的仿真分析 | 第51-57页 |
5.3.1 物理网故障与通信上传故障同时发生的仿真分析 | 第52-54页 |
5.3.2 物理网故障与通信下传故障同时发生的仿真分析 | 第54-5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6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6.2 创新点 | 第58页 |
6.3 后续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